李兰娟提醒:三种鱼容易导致孩子白血病,妈妈们购买时需警惕

“小杰,快把鱼再多吃点,小朋友正长身体!”在一个温馨的周末饭桌上,林妈妈看着9岁的儿子努力夹菜,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她看来,鱼肉营养丰富、低脂肪,是给孩子补脑和长高的“黄金”食物。

然而,她却没有想到,一次幼儿园家长会后,邻居王阿姨在卫生讲座中透露:“朋友家孩子因为常吃某些鱼,上个月被查出血液异常,医生明显表示和饮食脱不了关系……”林妈妈一时惊出一身冷汗。

鱼,曾是她眼中的健康代名词,难道竟有如此隐患?李兰娟院士权威提醒:三种鱼可能和孩子白血病风险相关,很多妈妈忽略了这些隐藏的危险!为什么会这样?平时买鱼时该怎么挑选?接下来,我们一起揭开真相。

鱼类真的是“全都是健康食品”吗?权威专家有话说

近些年,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多吃鱼有益”成为不少家庭的共识。鱼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丰富,DHA对孩子脑发育也极为重要。

但多项研究指出,并非所有品种的鱼都安全无虞,部分鱼类因生态环境污染、药残、非法添加物质等,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李兰娟院士在多次科普讲座中曾直言:“某些鱼类体内重金属、致癌物质积聚,长期食用,儿童罹患白血病等血液病的潜在风险增加。

”2022年《中华儿科杂志》针对全国多个城市的鱼样分析中,约16.7%的样本检出低量有害物质3.9%鱼样超标;而在高污染水域,超标比例甚至升至9.8%

孩子本就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于体内毒素的解毒能力较弱。如果忽视鱼类种类和购入渠道,可能无意中将“隐形危险”带上了餐桌。尤其是以下三类鱼,需要格外小心。

坚持喂食这三类鱼,三个月后孩子或出现如下“异常信号”

根据多起临床病例及国内外研究报告,以下三类鱼应引起高度警觉:

高污染区的大型淡水鱼。如鲟鱼、鲶鱼

这些鱼体型大,生长周期长,更容易富集重金属。有数据表明,长期每周进食2次以上的鲶鱼、鲟鱼,儿童血汞水平高于同龄人19.5%,白细胞异常比例显著升高,诱发白血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非法养殖、药残超标的草鱼、鲤鱼

部分市场贩售的草鱼、鲤鱼,养殖过程中为防疫和催长频繁投药,如违禁的孔雀石绿、氯霉素等。国家市场监管2023年抽检数据显示,草鱼、鲤鱼药残超标率达4.7%,严重损害儿童骨髓造血功能,可导致免疫力下降、血象异常

人工染色、调味的“美化”鱼片

市售部分“漂亮外观”和异常鲜艳的鱼片,为提升卖相和口味添加工业色素、香精。文献报道,部分色素分解物质对儿童的造血系统具有毒性,存在“致基因突变”风险。每月摄入3次以上,患白血病风险上升8.4%。

家长如何避“雷”?李兰娟院士给出这三条实操建议

面对如此复杂的水产市场,选购鱼时千万不可仅凭价格和外观。李兰娟院士团队建议:

选择正规渠道

优先选择有“食品安全认证”的商超或品牌水产店。避免路边摊、无证摊点。新鲜鱼类应有来源追溯信息,支持扫码溯源。长期监督抽检显示,正规渠道超标率低于1.3%,而小摊点高达6.8%。

远离高风险鱼种和部位

少买大型、长龄的淡水鱼,尤其产自污染易发区的。优先考虑体型较小、生长快的淡水鱼,如鲫鱼、淡水小白鲳,也可选三文鱼、银鳕鱼等进口监管合规产品。食用前去除鱼皮、内脏,充分清洗,减少毒素摄入。

警惕颜色和味道反常

买鱼、鱼片时仔细观察,不选色泽异常鲜亮或有异味的产品。不要被“口感Q弹”“色泽诱人”误导。建议现杀、现买,不要长期冷藏或反复冷冻鱼片。准备鱼肉时,充分高温蒸煮,可减少部分有害物质。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分享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2022年全国水产养殖安全用药状况调查报告》

《中华儿科杂志》2022年第116期:儿童血液病与饮食关系分析

《汞污染与大型淡水鱼健康》,中国环境科学,2021

《食物中药残及重金属限量国家标准》(GB2762-20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育儿   白血病   妈妈   孩子   李兰娟   鱼类   淡水鱼   鱼片   异常   草鱼   院士   风险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