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3851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一、胜利时刻,却成屈辱姿态
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签字投降的仪式,在南京举行。
胜利的中国,接受战败的日军投降,国军的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一级上将接受日军投降书,日军代表小林浅三郎中将递交投降书。一个胜利者,一个失败者;一方受降,一方投降。原本是高下尊卑,礼当自明的。但是,在记录光荣时刻的历史照片里,作为堂堂的胜利者,何应钦反而屈身向前,弯腰去接受投降书,看起来比投降的日军还要恭敬。你觉得这就够气人了吗?那~你可千万别看现场视频,何应钦岂止是弯了腰,事实上,从日军投降代表进场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屁股就像长了刺,不停的起起坐坐,对着日军代表点头哈腰,仿佛国军才是投降一方,算是丢尽了我们的脸。
二、“桌子太大”?借口站不住脚
虽然表现这么拉胯,但现代网络的奇迹之一,就是只要是国军的事情,总是会有孝子贤孙帮忙找理由。什么何某客气、什么东方道德,什么问题不大......诸如此胡说八道的,我们就不用管了,今天主要来扒一扒其中两个看似比较说得过去的理由:
第一,桌子太大、老何太矮。
也就说,是那张受降桌选得实在太大了,何应钦又长度不够,所以只好身体往前倾,才能拿到投降书,这是受限于身体条件,不经意间就会让人拍出向敌人弯腰的镜头,情有可原;第二,记者手残、摆设不对。有道是单反毁一生、摄影背所有,只要把一切责任甩到手残摄影师身上,责任也就没有了。特别是从图上可以看出,小林浅三郎身子前面,莫名其妙的摆了个扬声器。
在有些特别体贴鬼子的人看来,这是太君客气,要是小林中将弯腰的角度太大,就会把扬声器碰倒,所以手伸不过来。太君客气,何长官也客气,一时着急,就自己站起来伸手去拿了,主要是乖负责拍摄的记者不懂事,不知道正确抓拍,没有选个高大伟岸的角度,反而拍到了何应钦弯腰更多的镜头。
诶?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哈?可惜,和发生在国军长官们身上的大多数事情一样,这些道理实际上是一点道理也没有啊。不但思路根本经不起推敲,而且整个受降仪式之所以出现问题,漏洞的重点也根本不在这里。
三、筹备失误:自降身价的国府
首先,国军的受降主官何应钦,在1935年就是一级上将。
呈递投降书的小林浅三郎只是中将,二者军衔显然不对等,作为失败者,投降的日军有什么资格指定自己的代表?对于由谁递降书,如何递、如何接,国军在芷江洽降过程中,约定投降仪式细节的时候,就有权进行确定。别说侵华日军里面有个冈村宁次大将了,于情于理,即便当时他们没有能够跟国军一级上将军衔对等的指挥官,都应该命令侵华日军派出最高指挥官,亲自递交投降书。因此,如果芷江洽降谈判过程中,国军没有要求由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亲自递交降书,而是由小林浅三郎这个中将代劳,而国军自己却安排了相当于大将的一级上将何应钦出面接降书,而且还站起来接降书。那么可以说,国军在洽降阶段就已经开始自贬身价。
如果约定了冈村递降书,日方又在现场耍滑头,让小林代替,国军有权当场冲上去三宾得给,命令对方重来,否则就是国军受降官集体失职。事实上,1945年8月21-23日的芷江洽降谈判,国军派出的代表是时任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的萧毅肃(中将),日方代表是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正职参谋长对副职参谋长、中将对少将,哪怕是和平时期的军事外交,也很不对等、很受侮辱了,更何况国军还是胜利者?更更更可笑的是,国军上上下下不仅都装瞎,23日下午,何应钦还特地召见并且安慰了比自己低两级的今井武夫。
安慰啥?安慰他们别伤心,别难过,人生豪迈,是从头再来?简直就是莫名其妙!显然,从受降仪式的筹备阶段,国军就打定了主意要自贬身份,丧失威仪,高规格的给日军留面子。
其次,受降桌太大、何应钦太矮,必须站起来,身体必须前倾,记者因此抓拍失误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至于真实原因,一看冈村宁次的回忆录就知道,双方当时的约定是,投降者必须敬礼,前后共敬礼三次,国军不用回礼。因此,小林浅三郎递交降书时,何应钦根本就不用站起来!哪里说得上什么身体必须前倾?
冈村的看法是,何应钦是“不由得站起来作了答礼”——这里嘛,高情商的表达是“不由得站起来”,低情商的表达就是小林浅三郎把何长官吓得站了起来。对此,冈村还表示,看到我这位老朋友的温厚品格,不禁想到:毕竟是东方道德!好笑,冈村你在华北搞三光的时候,倒是没想到你有什么中国的老朋友,也没想起来,自己有义务要履行什么东方的道德哈?
而且,在历史视频的画面上也看得出来,小林浅三郎根本就是耍滑头,在最关键的递降书、留照片的阶段,他手上的投降书,只不过递到了桌子中线附近,受降官何应钦这时候有两个选择。第一,按照规定办事,当场不给面子,要对方加大弯腰幅度,把文件递到自己手上;第二,如果没这个胆子,为了接到降书,只能把手伸过中线,自己主动向对方弯腰。
四、对比苏美:胜利者该有的样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这种事情不是没发生过。
德军签订投降书的时候,投降代表凯特尔也准备耍类似的滑头。在苏军宣布签字开始的时候,只是装模做样的掏出了钢笔,想等着苏军把投降书送过来。
这种时候,毛子可没客气,苏军受降主官朱可夫立刻命令凯特尔,你格老子滚过来签,人家毛子可是一点都不顾忌什么投降者的面子。同样,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受降仪式中,
美国不仅命令日方代表走上前来签字,还特地把1853年7月黑船来航时,悬挂在佩里旗舰上的那面美国国旗空运过来,大大咧咧的展示给日方代表看,朕就是这样粗糙的汉子,我们美国就是你们日本的征服者,你就说服不服吧?结果大家也知道,日本果然是很服这一套,送地送钱送女人,送了70多年还在送。
其实,即便何长官他老人家实在是屁股坐不住,真觉得自己不站起来给投降的日军一个面子,晚上就不敢睡觉,也有简单的解决办法,国军完全可在洽降谈判的时候就约定好嘛!比如,降将呈递降书时,应该把降书文本的4/5递过桌面中线,也只有这样,才能称为呈递投降书,而不是赐予、扔下投降书,呈递投降书的手,应当到达中线,但不必越过。
交接的瞬间,降书两端各1/5持握于交接双方的手中,这样,受降官只需要正常的把手伸出,就可以接到投降书,自然没必要为接受降书而过度弯腰,而且任何一方都不用把手伸过桌面中线,也帮投降的日军维持了基本尊严,免得国军上下战战兢兢,生怕日军受了刺激,回去又要打自己。
而且,对于这么重要的历史性仪式,由国军安排,双方事先到场,进行一次以上的演练,是起码的谨慎,投降日军也必须配合。只要事先演练过哪怕一次,何长官的长度够不够,桌面的宽窄合不合适、桌上的摆设会不会挡住日方弯腰、降书的尺寸够不够,自然清清楚楚。或者再简单直白点,既然日军最高指挥官都不亲自递降表,可以出个中将来意思一下,那么国军作为胜利者,为了避免矮个子的受降官仰视日方降将,也可以挑选一位身材高大的将军受降。我看把身高接近1米9、一皱眉头,可以把小孩吓哭的孙连仲调来,俯视一下小林浅三郎,就没啥不合适的嘛!如果国府觉得实在是非何应钦不可,也可也在受降位置搭台,把长官们的屁股垫高一点,让小林老鬼子体验一下上当铺的感觉,又有何不可呢?作为历史审判的场所,法官难道不能坐在高台之上吗?
五、细节决定命运,遗憾留给后人
作为胜利者的受降方,国军完全可以给自己设定有利条件,就像美国和苏联一样,在历史上为全民族留下没有遗憾的胜利者影像,可惜的是,在受降仪式正式举行前,却没有一位国军长官想到、并且去做到这些至关重要的事情,不得不让人感叹,真是细节决定命运,国军在抗战中的屡战屡败,也就不足为怪,而他们试图用这些手段,卖全民族的面子,换日方的所谓配合,才是受降仪式上状况百出的重点所在。
当然,也有人出于对国军长官们深沉的爱,觉得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人觉得3D不行2D凑,现场照片不行,咱们阔以画个画嘛,画只要画得好,也能多少挽回点面子嘛。不过,在这幅举世闻名的、被很多人用来取代丢人现场的画作中,不知道出于何种考虑,原本在室内的受降仪式场景,被移到了室外,作为场地背景的建筑物显得格外突出,而且全都是雅典风格,冲淡了中国色彩。
这倒也罢了,重点在于,何应钦的身姿虽然已经被艺术地挺直,那个据说阻挡了日军将领弯腰的扬声器,也被艺术的移到了右侧。
呈递降书的降将也被艺术的弯下了腰,现实位面全程坐在椅子里,根本没挪过屁股的冈村宁次,也被艺术的拉了起来。但是,递交降书的小林浅三郎,反而离桌子更远了。
而且,依然是仅仅把降书的前端递送到桌面中线附近,甚至都没抵达中线,居然还不如新闻照片中的情况。
画家虽然给何应钦开了拉伸、站直的特效,但是即便是拉伸了长度的何长官,要在这种场景下接受降书,仍然难免要深深的弯下腰,把手完全伸过桌面中线,用一个近乎趴在桌子上的姿势,才能确保自己拿到文件。
另外,这幅画现存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右侧有一面加拿大枫叶旗。众所周知,二战期间的加拿大使用的是殖民地旗,枫叶国旗是在1965年2月15日才开始启用的,这幅油画在获奖后不久,即被群众指出,加拿大国旗发生了穿越,不得不收回更正,于是也产生了前后两个版本。
好不容易改完了,又发现画面正中的美国国旗也是穿越的,1912年7月4日至1959年7月3日,美国国旗是星星上下整齐排列的“48星”星条旗,1959年阿拉斯加作为一个州并入合众国后,星星才重新交错排列,这次作者大概也懒得改了,所以前后两个版本都存在同样的bug。
受降,作为军礼的一种,本来就是非对等礼仪。在中国,军礼为传统的“吉、凶、军、宾、嘉”五礼之一,早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就有记载——“以军礼同邦国”,意思是用军礼让桀傲不驯的诸侯服从。
而国府呢?为了换取日军,在内战准备阶段的全力配合,自作多情、私相授受,主动违反受降的基本礼仪,不但一向自甘对日军矮半截的何应钦,在现场多次主动向降将起立、鞠躬,让自己显得更像弱势一方。而且,根据冈村宁次的回忆录,国军原本还准备采取圆桌受降,想要避免日军觉得受威胁,关键时刻还是美军代表实在看不下去,出手干预才作罢。否则国府还要闹出更大的笑话。相比之下,二战的尾声,苏联、美国军人时时处处注意各种仪式性的表达,旗子没插好,重来;签字不满意,重来。
从对历史负责的角度看来,这些重要的历史细节,是为民族的构建,提供光荣的记录、为国家团结提供向心力的增量,岂能轻视?岂敢轻视?以三千五百万同胞伤亡和巨大财产的损失,被换来的民族光荣时刻,被国府的能力欠缺和漫不经心,搞成了一场历史遗憾。或许,这些遗憾只能有我们在未来新中国必将取得的某次胜利中重新弥补了。
* 本文为“Tomcat团座”原创文章,文中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附原文链接及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