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来了挡不住!中国发现“可再生”稀土矿,将改写全球稀土格局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国运这种东西,虽然并不是实物,既看不见也摸不到,但是在它到来的时候,你才会明白,它的“威力”有多么的大。

中国是全球稀土出口的大国,国内民众一直在担心,稀土毕竟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就少一点。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竟然在国内发现了“可再生”的稀土矿,这真的是完美诠释了“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这句话。

中国的这一发现,不仅让中国民众感到了心安,更让中国拥有了更多的底牌,为反制举措再添新筹码。

稀土,这个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早就已经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像新能源汽车的永磁电机、智能手机的芯片、导弹的指导系统,甚至是人工智能的算力核心,都离不开稀土。

而中国在稀土领域又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稀土提炼技术,就光提纯这一项,其他国家都难以突破。

这也就导致,其他国家如果想要使用稀土,就需要从中国这边进口,尽管自己国内拥有稀土矿,他们也没有那个条件进行提纯使用。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生产出1辆新能源汽车 ,所需要的稀土大概是5公斤左右,每兆瓦风电设备需要200公斤的稀土。

可想而知,全球那么多的国家都需要从中国进口稀土,中国的稀土出口量有多么的大,但是中国国内稀土矿的存量却只有全球的38%

如果,一直不节制的出口下去的话,那么,中国的稀土,早晚都会有被开采完的那一天,真到了那一天,就算中国手握技术,没有原矿,中国就相当于没有了筹码。

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中国早在2006年就展开了布局,对于稀土的开采总量进行了管控,防止滥采的情况出现。

在2007年的时候,中国开始正式实行了出口配额管理,这项政策的实施,让中国稀土的出口量从2005年的6.5万吨,直线降到了2010年的3万吨,这是初步的稀土出口管控政策。

如今,中国对于稀土的管控,已经进入了高精准、广覆盖的新阶段,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对钐、钆等7类中重稀土进行了出口的管制,中国企业如果想要出口这几类稀土,需要提前申请许可,购买国也需要向中国提交申请。

在10月份的时候,管控再次升级,又新增了5种稀土元素的管制,还将稀土开采技术进行了管制。

虽然对于稀土进行出口管制,能够减缓中国稀土的消耗速度,但是开采就是在消耗,即使出现减缓也总会有用完的那一天。

并且,开采稀土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一大难题,每吨稀土的背后,是2000吨尾矿渣和1000立方米酸性废水,赣南稀土矿区曾因开采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生态伤疤。

更为棘手的事,天然的稀土矿物,就比如说独居石,它是含有放射性铀、钍的,这两种物质对于人体是有危害的。

就在这时,中国科研团队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稀土的未来。

我国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观察乌毛蕨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十分神奇的现象,这种植物仿佛拥有动物的智慧,当它所吸收的稀土元素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就会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按理来说,稀土离子对于植物细胞来说是有毒的,可能会导致植物直接枯萎,但是,稀土离子的毒性,在乌毛蕨这里却并不管用,它通过长时间的演化过程,演化出了一套巧妙的应对策略,那就是把稀土元素“打包封存”成矿物颗粒。

在显微镜之下,科学家们亲眼见证了,稀土元素在乌毛蕨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之中,形成了纳米颗粒,之后在慢慢的凝结成晶。

最令人感到难以置信的事,乌毛蕨所生成的这些结晶结构,和地质作用形成的独居石几乎是一模一样,但不同的是,乌毛蕨形成的矿物质,没有放射性元素的混入。

传统的稀土开采会破坏植被,污染水源,甚至对于人体都存在一定的危害,但是乌毛蕨不一样,它是在生产的过程之中,默默的收集分散在土壤之中的稀土元素,不会污染水源,不会破坏植被,甚至种上它,还会慢慢恢复生态环境。

中国的科学家们将乌毛蕨称为“超积累植物”,它们就像是土壤之中的“稀土吸尘器”一样,可以将稀土吸走,并且进行转化。

这一发现,也就意味着,中国未来可以采用新型的开采方式,传统开采方式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并且,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新技术,不会产生浪费的情况,专家曾预计,如果大规模的种植乌毛蕨,那么我国现在的稀土尾矿,都能再回收上百万吨的稀土。

中国这项技术的突破,它的战略意义也不会只停留在环保层面,要知道它可是能够吸取土壤中的稀土元素的,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获取稀土资源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稀土从不可再生,到可再生,并不是一个梦想,而将成为现实。

而在当今国际博弈的背景之下,对稀土拥有绝对的掌控权,也就意味着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项新技术的突破,无疑是给中国增添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筹码。

不过,不可否认的事,从实验室发现到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家们还需要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得知如何种植才能够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但相信,离它真正落地的那一天并不遥远了,毕竟中国如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发现了它的作用,至于种植这些,对于中国来说都是“小事”。

未来,当其他国家还在发愁稀土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该如何解决的时候,中国将再一次走到了世界的前面,可以为全球提供绿色、可持续的“中国方案”。

信息来源 中国科学院 乌毛蕨中不仅有“稀土矿”还有“加工厂”

信息来源 中国环境 中国团队首次在蕨类植物中发现稀土成矿现象 助力稀土可持续利用

信息来源 大象新闻 重要新发现!科研人员在乌毛蕨体内,发现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科技   稀土   国运   中国   格局   发现   全球   稀土元素   管制   独居石   参与感   成矿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