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家里电视调到《走近科学》,总有种“今晚该不该关灯睡觉”的纠结。节目一放,画面昏暗、配乐阴森、主持人张腾岳一本正经地念着稿子,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屏幕里蹦出个什么怪物。
可奇怪的是,节目名字明明叫《走近科学》,但看的时候却像在“走近灵异”。
这档节目从1998年开播,原本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下的一部分,目标很明确,要做一档高质量、高水准、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节目。一开始,节目确实走得很正,讲的是分子结构、能量守恒、宇宙天文,甚至请来了诺贝尔奖得主站台。

可惜内容太硬核,观众连基本概念都听不懂,更别说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了,收视率自然一塌糊涂。别说“走近科学”了,观众连“靠近遥控器”的欲望都没有。
于是,到了2004年,节目组一拍脑袋:不行,这样下去不是科普,是自闭。得改!这一改不要紧,节目直接从科学频道“穿越”到了灵异档口。什么“蓝色鬼火”、“自燃老人”、“神秘僵尸”、“飞行棍棒”统统上线,一时间,节目竟然火了!
尤其是在网络不发达、娱乐方式有限的年代,《走近科学》靠着一股浓浓的悬疑风,成了许多家庭晚上八点的“惊悚套餐”。

节目经典桥段数不胜数。比如“蓝冰事件”,河北某村突然天降蓝色结晶,发光还带味,村民当“神水”喝得不亦乐乎。结尾科学解释一出:原来是飞机厕所污水结冰掉下来的。观众一边恶心一边笑出声。
还有那次“僵尸男孩”事件,重庆一男孩突然言行怪异,自称被左宗棠附体,非得喝血才能冷静。节目足足拍了三集,气氛渲染得跟恐怖片似的,结果揭晓真相:孩子是为了博父母关注,演的!
这类剧情,简直比《X档案》还玄乎。而每次都在最后两分钟告诉你:哦,没事,是科学解释。就像你坐了一个小时的过山车,临到终点才说“其实这是科学模拟装置”,观众当然记住的是过程的心跳而不是结尾的冷静。

问题也正出在这里。《走近科学》在试图用猎奇吸引观众的过程中,逐渐走偏了方向。原本想用“科学解释奇闻”的方式推广知识,结果却成了“用奇闻包裹科学”的娱乐消费。
观众看的时候是好奇甚至恐惧的,学科学倒是其次了。久而久之,节目形成了固定套路:开头设悬念,中段吓一跳,结尾讲真相。一开始大家觉得新鲜,后来却发现,这不就是“科学版聊斋”嘛。
所以当你看到某村灯泡忽闪、老人半夜尖叫、狗子狂吠不止,你大概就能猜到,这期《走近科学》又来了。观众开始“反向追剧”,不是为了涨知识,而是为了看节目组这次怎么一本正经地讲胡话。

这种“自我消解”的过程,其实就是节目公信力流失的过程。科学是严谨的,而当它一次次出现在“闹鬼”背景下,观众便很难再严肃对待它。
更尴尬的是,这种“娱乐式科普”一旦被看穿,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节目组或许一开始没料到,这股灵异风能刮这么久,但也没想到,一旦风停了,节目就再也飞不起来了。你可以说它是“用民间故事做科学桥梁”,但观众更愿意说它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午夜惊魂”。

节目火了几年后,观众开始逐渐“开窍”:原来每次惊悚结尾都很接地气。“蓝光鬼火”?是磷化氢。“自燃老人”?是孙女点的火。“神秘灯光”?是灯泡松了。“僵尸村”?电笔坏了。
这一次次的反转,虽然科学确凿,但也让节目陷入内容模式化的死循环,失去了原本的神秘感。一档节目,当观众能在开头三分钟就猜到结尾,那基本也就离“被弃”不远了。
《走近科学》的问题就在于,它想讲科学,却又太依赖噱头;它想贴近生活,却又过于戏剧化。尤其是到了后期,节目越来越像自我模仿的喜剧。

主持人张腾岳从最开始西装笔挺、态度严肃的“科学老师”,变成了“鬼故事主播”,每次出场都仿佛在说:“你们猜这次是灯泡还是老鼠?”
而观众的心态也变了。最初是被节目吓到,后来是被节目笑到。“科学解释恐怖故事”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鬼畜区、搞笑剪辑层出不穷。
你在B站搜“走近科学”三个字,出来的不是科普合集,而是“自燃老人鬼畜版”、“蓝冰村民喝神水表情包”、“张腾岳的惊悚语调合集”。节目停播了,热度反而飙升,成了“后浪文化”的一部分。

张腾岳后来在采访中也承认,节目像魔术,揭秘之后就没意思了。他从主持人变成了“演员”,要适应观众的胃口。这种妥协固然让节目赢得了短期收视,但也埋下了长期衰败的种子。
当科学成为剧情的附件而不是核心,观众自然不再把它当做知识来源,而是当成“猎奇乐园”。
不只是内容的问题,时代的变化也逼着《走近科学》退出舞台。2010年代后期,互联网普及,知识获取变得极为容易。

你想知道“蓝色火焰”是什么,百度一下就有;你想搞清楚“自燃”原理,知乎上专家一堆。再靠“设悬念、吓一跳、讲真相”的老三板斧来吊住观众胃口,早已行不通。
此外,主流媒体对“装神弄鬼”也越来越警惕。人民日报点名批评《走近科学》“媒体装神弄鬼的一面旗”,把节目一棍子打在“伪科学”的边缘。
这种标签对央视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在2019年,不声不响间,《走近科学》停播了,无告别、无总结,就这样悄然谢幕。
但说来也讽刺,节目下线后反而成了“鬼畜文化”的缔造者。一个曾经立志要“破除迷信”的节目,最后却靠“似是而非的迷信桥段”成为网络经典。这种反差,正是观众的幽默感在作祟。

我们笑它,不是因为不信科学,而是因为我们终于能分辨真假,不再被“鬼影”、“蓝冰”、“僵尸”吓得睡不着觉。换句话说,《走近科学》虽然“翻车”,但它的“车祸现场”反而成了新一代的科普启蒙。
《走近科学》的故事结束了,但它留下的余波却远未散去。它既是中国科普电视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一次典型的内容“跑偏”案例。它用戏剧化手法打开了大众对科学的兴趣,却也因为过度依赖猎奇而失去了科学的核心。

我们不能否认它普及过知识,尤其是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它确实让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燃点”、“气压”、“磷化氢”这些概念。但同样无法回避的是,它后期越来越像“旧时代娱乐工具”,观众笑它、剪它、玩它,却再不把它当科普节目看。
或许《走近科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多少科学原理,而是让我们在一次次“惊悚开头、反转结尾”中,逐渐建立起对真相的耐心,对荒诞的免疫,对迷信的怀疑。当它不再播出,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它那样的“科普模式”了。

它停播是必然的,但它的“遗产”是有趣的——它用一种荒诞的方式告诉我们:科学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那盏不闪的灯,是不需要鬼火来解释的影子,是不靠神秘来维持的现实。
所以,《走近科学》虽然走着走着“跑偏”了,但它终究还是带我们“走近”了点什么。即便是笑着走远的,也是清醒的。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