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微寒
编辑|沐语纪史
刚成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的高市早苗,还没来得及兑现"刺激经济回暖"的承诺,就收到了一个足以打乱其执政蓝图的“噩耗”。
那就是越南政府正式敲定了燃油摩托车禁令的详细时间表。
而这对于长期依赖越南市场的日本制造业而言,不亚于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

要知道越南号称"摩托车上的王国",全国注册摩托车数量高达7700万辆,几乎人手一辆。
而在这片庞大的市场上,日本企业占据着绝对垄断地位,每10辆行驶的摩托车中,就有8辆来自本田。
单单这一家日本巨头在越南布局了四家工厂,靠着近2000家经销商和200家零部件供应商,构建了一个价值46亿美元的产业帝国,仅去年一年就卖出260万辆摩托车。
更关键的是,随着本田汽车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中节节败退,摩托车业务已成为其"回血"的核心支柱,东南亚市场的利润在其总利润中占比极高。

而细看越南政府的禁摩计划堪称"步步紧逼"。
2026年7月起,河内一环内率先禁止燃油摩托车通行,2028年将范围扩大至二环,到2030年,整个河内三环及其他大城市将全面禁燃,目标是让全国至少两成摩托车完成电动化转型。
其实如此激进的政策背后,是河内早已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这座城市常年霸榜全球污染最严重城市名单,每年因空气污染死亡数万人,而燃油摩托车尾气正是头号元凶。
面对灭顶之灾,日本政府和企业紧急行动。
日本驻越大使馆专门递交抗议信,直言禁令会"导致数十万人失业,摧毁产业链",要求至少给予两到三年的过渡期。

面对如此困境本田、雅马哈、铃木等企业更是联名上书,甚至私下放话要"缩减越南产能"。
但越南总理范明政态度坚决,多次强调"减排是全球责任,不能为了个别企业拖慢转型节奏"。
而这场博弈让刚上任的高市早苗陷入两难。
一方面,日企缩减越南产能将直接影响日本本土的零部件出口,进而牵连国内中小企业就业。
另一方面,其联合政权在参议院席位未过半,本指望靠"减税、促就业"拉票,如今制造业受挫可能导致经济数据下滑,执政支持率岌岌可危。
而日本媒体直言,这是高市早苗"刚上任就翻车"的执政危机。

而这个原本属于日本的困境,恰恰给了中国电动车企业抢占东南亚市场的绝佳时机。
谁能想到,曾经在东南亚摩托车市场惨败而归的中国电动摩托车品牌,如今能凭借新能源技术实现华丽逆袭。
越南政府在禁摩令上的强硬态度,背后是打造"低碳国家"的雄心,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却不得不面对诸多现实难题。
这场电动化转型,远非一纸政令就能顺利完成。
要知道禁令最突出的矛盾是民众的购买力与高成本之间的差距。

越南外卖员、小贩等依赖摩托车谋生的群体,月收入仅约300美元,而最便宜的电动摩托价格高达700美元。
尽管政府提供了100美元的补贴,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胡志明市推出"以旧换电"政策,叠加补贴和免购置税,试图覆盖民众的换车成本。
河内更是计划出资更换一环内45万辆燃油摩托,补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但是现实充电设施的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电动化推进的首要瓶颈。
截至2024年底,越南全国仅有5000余个公共充电站,且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的覆盖率不足15%。
更尴尬的是,部分充电站因电网负荷过重被迫限电,广宁省下龙湾景区甚至需要对充电站实行分时段管控。
除此之外电池回收体系的缺失,是另一个潜在隐患。
如果废旧电池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还会抵消电动摩托的环保优势。

目前越南政府正在制定相关法规,VinFast虽已启动首个锂电池回收项目,年处理能力达5000吨,但距离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电力供应的稳定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当前越南电网50%依赖煤电,可再生能源占比仅12%,这让电动摩托的环保优势大打折扣。
尽管越南计划在2030年将发电装机容量提升至15万兆瓦,但回顾2022年夏季用电高峰时北部地区实施轮流停电的经历,这一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还是个未知数。
而由越南禁摩令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改写整个东南亚的产业格局。

这场看似是越南与日本之间的博弈,实则是新能源时代下新旧势力的更迭,更是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的一个缩影。
面对市场危机,日本企业并非坐以待毙。
本田在2025年推出了首款越南本土生产的电动摩托ICONe:,计划到2030年实现350万辆电动摩托的销售目标。
同时联合雅马哈、铃木成立换电联盟,试图通过推动电池标准化,利用现有的渠道网络重新抢占市场。
但日系企业在电动化布局上的滞后,已经让其失去了先发优势,想要挽回颓势并非易事。

同时越南的转型尝试,正成为东南亚国家的关注焦点。
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国密切关注着越南禁摩令的实施效果,如果越南能够成功,类似的电动化政策很可能在区域内广泛推广。
这意味着,东南亚的新能源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这场机遇,正被中国企业牢牢把握。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场产业洗牌的本质,是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绿色转型中争夺话语权的尝试。
越南选择优先守护环境、掌握产业主动权,打破了日本在东南亚燃油车市场的长期垄断,这种转变值得肯定。

但是但如何在环保目标与民生保障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快速转型中完善配套体系,考验着越南政府的治理智慧。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在于,凭借技术、供应链和政策红利,中国电摩有望在东南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挑战则在于,必须坚守质量底线,避免重蹈20年前价格战的覆辙,同时还要应对日企的反击和当地市场的复杂环境。

日本的困境给所有传统制造业敲响了警钟,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固守旧有优势只会被时代淘汰。
曾经凭借燃油技术称霸全球市场的日本车企,因忽视新能源转型而陷入被动,这一教训值得所有企业深思。
这场由越南禁摩令引发的产业风暴,还在持续发酵。
它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交通变革,更关乎整个东南亚的产业格局,甚至影响着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态势。

绿色转型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需要平衡环保、经济与民生的复杂考题。
越南能否实现"电动摩托王国"的转型目标?中国电摩能否稳住来之不易的市场优势?日本企业能否成功逆袭?
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时间来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时代的大幕,已经在东南亚正式拉开。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信息来源:环球网
1.观察者网:《越南汽油摩托车禁令重创本田,日本警告:可能引发数十万工人失业》2025-10-22
2.环球网:《财经观察:东南亚两轮车“油改电”,日企叫苦》2025-10-23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