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周五晚上发了三季度财报,数据相当炸裂。
单季营收17.27亿元,同比增长1332%。这个增速啥概念?去年同季度营收才1.2亿左右,今年直接翻了十几倍。净利润5.67亿元,已经是连续三个季度盈利了。
翻开寒武纪的历史财报,过去几年基本都在亏钱。2020年亏3.5亿,2021年亏8.3亿,2022年亏10.9亿。
一家芯片公司连续亏损不奇怪,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这是行业特点。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转折速度。
前三季度总营收46.07亿元,去年同期只有1.85亿。净利润16.05亿元,去年同期亏7.2亿。扣掉政府补助这些非经常性损益,扣非净利润还有14.19亿元。这说明公司确实在靠卖产品赚钱,不是靠政府输血维持表面数据。
章建平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在A股圈子里他算是个传奇人物。这位"牛散"今年一季度增持寒武纪74.75万股,三季度又加仓32.02万股。截至三季度末,他总共持有640.65万股,占总股本1.53%,已经成为第五大股东。
按照10月17日的收盘价算,章建平手里这些股票市值大概80亿元。当然,前提是他到现在还没卖。一个职业投资者连续两个季度加仓,一般来说对公司基本面有相当信心。
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前三季度研发投入7.15亿元,同比增长8.45%。单看这个数字好像没啥特别的,但拉长时间线看就不一样了。
去年同期研发投入6.59亿元,营收1.85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达455.65%。今年前三季度营收46.07亿元,研发投入占比降到15.51%。这个占比降了340多个百分点。
芯片公司研发投入占比降下来,不是说研发力度弱了。恰恰相反,这是商业化开始起量的信号。过去营收太少,几个亿的研发投入占比看起来就很吓人。现在营收上来了,同样的研发投入占比自然就降下来了。
Q3单季研发投入2.58亿元,同比增长22.05%。绝对金额还在涨,说明公司没因为赚钱了就松懈技术投入。这个平衡挺关键的,既要商业化变现,又要保持研发强度,才能在AI芯片这个赛道上持续跑下去。
资产负债表上,存货从年初的17.74亿元涨到37.29亿元,增幅超过110%。这个增速明显快于营收增速。
一般来说,存货暴增有两种可能:一是产品卖不出去积压了,二是预判需求旺盛提前备货。看寒武纪的营收增速和合同负债变化,显然是后者。
合同负债从年初的89万元猛增到7960万元,这是预收款科目。客户先打钱,公司还没交货,这笔钱就记在合同负债里。这个科目大幅增加,说明在手订单充足,客户愿意提前付款等货。
应收账款从年初3.05亿元增至5.67亿元,增幅86%。营收增长了将近25倍,应收账款才涨86%,这个比例其实很健康。说明公司在快速扩张的同时,账款回收做得不错。
经营性现金流前三季度净流出0.29亿元,去年同期流出18.1亿元。虽然还是流出,但改善幅度相当明显。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现金流能控制在这个水平,算是交出了及格答卷。
预付款项高达6.9亿元,应付票据从零飙升至3.51亿元。这两个科目的变化透露出供应链的真实状态:公司为了保证芯片生产的晶圆供应,需要提前给晶圆厂付款;同时也开始更多使用票据结算,平衡资金占用。
这里有个挺反常识的操作:Q3实现大额盈利,公司9月份还完成了定增,募资39.85亿元。
这笔钱到账后,寒武纪总资产从年初67.18亿元涨到125.92亿元,净资产从54.23亿元涨到113.11亿元。资产规模几乎翻倍。
为啥赚钱了还要融资?看看公司的货币资金变化就明白了。年初账上现金19.86亿元,三季度末涨到51.78亿元,加上交易性金融资产12.64亿元,现金类资产超过64亿元。
芯片行业有个特点:产能扩张、新品研发、生态建设,每一项都烧钱。AI芯片市场现在正处于爆发期,竞争对手都在拼命投入。这个时候手里多攒点现金,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就强一些。
况且定增的时机也挺微妙。公司刚开始盈利,市场情绪正热,估值窗口正好打开。这时候融资,成本相对低,规模还能做上去。
等到市场冷下来,或者竞争加剧导致业绩波动,想融资可能就没这么容易了。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5.21%,较去年同期提升38.69个百分点。ROE这个指标,衡量的是股东投入的每一块钱能赚回多少利润。
25%的ROE在A股算是相当不错的水平。要知道,很多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ROE能稳定保持在15%-20%就已经很优秀了。寒武纪一家科技公司,在快速扩张期做到这个数字,说明盈利能力确实上了一个台阶。
基本每股收益3.85元,去年同期是-1.74元。这个变化最直观,去年每股亏1.74元,今年每股赚3.85元。对持股股东来说,资产收益率的改善是实打实的。
三季报没有详细披露客户结构和产品销售明细,但从收入规模的爆发来看,肯定是AI训练芯片这块业务起量了。公司的思元系列芯片,主要面向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场景。今年国内AI大模型需求爆发,各大互联网公司、云服务商都在采购算力,这给寒武纪创造了难得的市场窗口。
芯片行业有个规律:产品一旦打入客户供应链,后续订单往往比较稳定。特别是AI芯片,涉及到软硬件生态适配,客户切换成本很高。寒武纪如果能借这波需求站稳脚跟,后续的增长空间还挺大。
不过也要看到,芯片行业的竞争一直很残酷。国内做AI芯片的不止寒武纪一家,海光信息、壁仞科技等都在抢市场。国际上英伟达依然占据绝对优势,AMD、英特尔也在发力。市场格局远没到稳定的时候。
从亏损到盈利,寒武纪这一仗打得漂亮。但后面的路还长,能不能持续赚钱,能不能在技术和市场上保持领先,这些都需要时间验证。
至少现在,这份财报给了市场一个积极信号:国产AI芯片不是讲故事,是真能赚到钱了。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