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到三伏天,身体像是被‘捂住’了一样,整个人又沉又倦,食欲差、睡眠轻,连之前控制得不错的慢病也开始反复?”
——这是基层门诊中,一位年逾六旬的大妈,在七月初伏第一天问我的话。她自述血压变得忽高忽低,胃口也差,晚上总出虚汗。她的疑问并不孤立。
每年入伏,门诊中因高温湿热所诱发的各类疾病显著增加,不仅是原有慢病加重,还有不少本身无基础病的年轻人,也出现了“暑湿困体”、情绪烦躁、皮肤起疹”等典型“伏天病”。
但真正的问题是:三伏天真的只是“热”那么简单吗?人体在这段时间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隐形战斗”?
这个问题,或许比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要复杂得多。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日照最强的阶段。中医称之为“阳极之时”,而现代医学关注的是这段时间内“热应激”“电解质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一系列生理反应。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三伏天都是对人体调节系统的一场挑战。
临床数据显示,入伏后因中暑、胃肠道感染、皮肤病、情绪障碍前来就诊的人数,比春季增加约27%[1]。尤其在老年人、儿童、慢病患者人群中,这种脆弱性更为明显。
许多人误以为“热一热出出汗就好了”,却忽略了“湿”和“虚”的叠加危害——这才是三伏天真正的“杀伤力”。
汗出不畅、湿气内陷,使得原本就气虚或阳虚的人,更容易出现疲惫、食欲差、心悸、头晕。这类隐匿型反应,反而更危险,因为它不像中暑那样迅速暴发,而是潜移默化地加重体内负担。
有趣的是,一个临床常见现象是:三伏天高发的不是“热病”,而是“虚病”。很多人看似“上火”,实则是“虚不受补”,进补反而加重不适。
比如一位56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连续几天晚餐喝骨头汤“补身子”,诱发了血糖波动和腹泻,原因就在于体内“湿热”未清,“补”反成了“堵”。
这也是我们常说:“三伏养生,贵在调和,不在补”。“吃得对”与“吃得少”同样重要,而“忌口”往往比“进补”更关键。
具体来说,入伏后推荐多吃五类食物:
第一类是祛湿利水类,如冬瓜、薏米、赤小豆,这类食物可帮助排除体内湿气,减轻肠胃负担。
第二类是润肺养阴类,如莲子、百合、银耳,对缓解“暑热耗气伤津”有良好作用,尤其适合晚间出虚汗者。
第三类是清热解暑类,如绿豆、黄瓜,不过绿豆虽好,体寒者应慎用。
第四类是健脾开胃类,如山药、南瓜,适合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
第五类是轻补气血类,如鸡蛋、瘦肉、黄鳝,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增强免疫力。
而与此同时,有五类食物需忌口,以防助湿生热、损伤脾胃:
一是生冷寒凉,如冰镇饮料、凉粉凉皮,短时爽口,实则伤阳败胃。
二是油腻辛辣,如烧烤、火锅、辣条,易招湿热,诱发皮肤炎症。
三是高糖高盐,如甜饮料、腌制品,加重代谢负担,不利血压血糖控制。
四是夜宵重口味,如炸鸡、啤酒,扰乱生物钟,伤肝损脾。
五是过度进补,如羊肉、鹿茸、参类药膳,尤其是中老年人虚不受补者,极易“虚实夹杂”,加重症状。
饮食之外,三伏天的“起居调节”也容易被忽略。
有不少患者在门诊里问:“医生,空调吹一晚会不会伤身?”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三伏期间,人体出汗多、毛孔张开、体表血管扩张,若空调温度过低或直吹头颈,确实易引发“外感风寒”、“热中夹寒”之症。
建议室温控制在26℃~28℃,避免直吹,夜间可使用定时功能,睡前热水泡脚,帮助收敛阳气。
在中医角度,“三伏灸”作为一种顺应时气的干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核心在于“冬病夏治”,对反复咳喘、虚寒性胃病、痛经等病症有一定缓解作用。
但也应注意个体差异,避免滥用。并非所有人都适宜三伏灸,尤其是阴虚火旺、皮肤过敏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伏天情绪波动也是门诊中常见问题之一。高温湿闷下交感神经兴奋,易诱发“情绪性高血压”“焦虑性失眠”。
一个典型案例是:一位42岁女性公司高管,伏天连续加班后出现心悸、胸闷、易怒,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后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这类问题往往被忽视,却对生活质量影响极大。建议午休时间适当闭目养神,晚上可尝试温水泡脚、使用艾叶泡脚驱湿养心,同时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避免持续神经兴奋。
从中西医结合视角看,三伏天是身体“自我调节”的窗口,也可能是“病势转化”的关键期。 正因为此,才更需要科学的、个体化的调理方式,而不是一味遵循“流行养生法”。
比如,西医关注电解质平衡、心血管负担、内分泌波动,而中医强调脾胃为本、湿热为邪,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
一位高血压患者,伏天血压波动频繁,仅靠西药难以控制,结合中医辨证使用“清暑益气汤”类方剂后,症状明显缓解。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药物干预。更多时候,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微调”。比如早起避暑运动、午餐不过饱、饭后慢走十分钟、晚间泡脚加艾叶,这些简单的行为堆叠起来,才是真正有效的“养生”。
“三伏不是调理的障碍,而是调理的契机。”这是多年坐诊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临床共识。很多慢病患者,在三伏天中进行科学调养,反而为秋冬健康打下了基础。
入伏的某天早晨,一位老患者带来一小盒自己煮的“薏米赤小豆粥”,说是“照着上次您说的方子来的,吃了一个月,腿也不肿了,晚上也不闹心了。”她的笑容很轻,却也真实地提醒了一个事实:健康的改变,往往不是来自某种“神奇方法”,而是一次次正确选择的积累。
至于开头那个问题——三伏天到底对身体做了什么?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身体每一个系统的调节能力,也暴露了我们日常忽略的失衡和漏洞。
如果说春天是播种,秋天是收获,那么三伏天,就是修剪、灌溉和除草的时节。它不适合奔忙,却最适合静下来,打理自己的身体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晓红,李志强,张丽君,等. 三伏天高温对门诊就诊人群疾病谱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0):1357-1360.
[2]李建军,王晶,刘婧. 三伏灸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23,32(07):1204-1207.
[3]秦勇,刘丽,赵莹. 夏季高温环境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及调节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24,31(05):643-64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