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最近说了一句挺扎心的话:“不要烂在家里人必须要出门,

人民日报最近说了一句挺扎心的话:“不要烂在家里,人必须要出门,才能感觉自己是在活着。”这话一出来,网上炸了锅,有人说“太对了”,也有人直接回怼:“家里才是温暖的港湾,瞎折腾什么?”这事儿一下子就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说到这个,宅家这事,现在太普遍了。很多人把“宅”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高级享受”,点外卖、刷剧、打游戏,足不出户就能过一天。可你知道吗?有调查显示,现在城市里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每周出门的次数不超过三次,有些人甚至可以一周都不见太阳。这就像把一棵花放在黑屋子里,刚开始看着还行,时间长了,叶子就黄了,根也烂了。宅家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慢性自杀”,它正在悄悄偷走你对生活的热情。

为什么这么说?你想想,人就像一台手机,老搁那儿不充电,电量肯定越来越低。出门不是非得干啥大事,哪怕就是去楼下超市买瓶水,跟老板聊两句,或者去公园溜达一圈,看看别人下棋、跳舞,这些都能给你“充电”。长期宅家的人,感官会变得迟钝,情绪会变得低落,最后连自己为啥不开心都不知道。 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让两组人分别待在室内和室外一周,结果室外组的人情绪明显更积极,创造力也更强。这就像煮饭,火候到了,饭才香;人也是,多接触外面的世界,精神头才会足。


对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很多人说“出门就得花钱,宅家省钱”。可你发现没?宅家的人反而更容易乱花钱,比如刷直播买一堆没用的东西,或者点外卖时忍不住加个饮料。出门反而能帮你“管住手”,因为你在外面看到的、感受到的,比购物车里的东西更有价值。 去年有个新闻,上海有个外卖小哥每天坚持跑100单,他说不是缺钱,就是喜欢在外面跑的感觉,比待在家里“发霉”强多了。


其实,这事没啥标准答案,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偏爱安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不是植物,不能永远待在一个地方。 你可以试试,哪怕每周出门一次,去个没去过的地方,或者见个好久不见的朋友,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生活还能这么过。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最近一次出门是干嘛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美文   人民日报   外卖   小哥   室外   对了   情绪   东西   感觉   地方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