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巴菲特我发现:未来10年,能赚大钱的人一般都在死磕 3 点认知

有这样一个段子:有人拿着 10 万元跟风投机,三年后账户只剩 2 万;有人用 10 万元价值投资,十年后变成 36 万。

为什么一样的钱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我在读透了巴菲特 60 年的智慧,我才发现:未来能赚大钱的人,早已不再盲目追逐风口或沉迷技巧,而是死磕三个反直觉的核心认知,这些认知看似简单,却拉开了普通人与厉害的人之间的差距!

在开始说这些认知之前,我先详细介绍一下巴菲特!

有些人知道巴菲特很牛,但具体不知道他有多牛,他长期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有名,而且在不到 50 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把 500 美元变成 720 亿美元的创富奇迹。

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第一点:死磕 "核心竞争力的护城河"

普通人总以为 "赚大钱要靠踩中风口",于是忙着考证、跨界、追热点:看到 AI 火了就学AI,听说直播赚钱就去当主播,哪个行业高薪就想往里跳。

但巴菲特的商业哲学里藏着一个朴素真理:"与其在 100 个领域浅尝辄止,不如在 1 个领域挖到地心。" 真正的财富密码,是在自己能绝对掌控的领域建立不可替代性 —— 就像他只投资 "连傻瓜都能经营好" 的企业,本质是寻找 "无需依赖外界变化的核心优势"。

巴菲特常说:"能力圈的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清楚自己的边界。" 这句话迁移到个人成长中,就是要打造 "别人拿不走、短期学不会" 的核心竞争力。

麦肯锡研究显示,职场中 85% 的高薪者,都在某个细分领域拥有「不可替代性」:可能是顶尖的技术研发能力,可能是稀缺的资源整合能力,也可能是独特的创意设计能力。

就像厨师界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90 岁仍在捏寿司,靠的不是追逐餐饮潮流,而是把 "握寿司" 这个动作练到极致,让顾客愿意排队 3 小时只为尝一口。

我认识一个程序员,叫他老张,他在 Java 开发领域深耕 15 年,拒绝了所有跨界邀约,专注研究分布式系统架构。

当公司准备开发核心交易平台时,只有他能解决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瓶颈,最终被破格提拔为技术总监,年薪直接翻 3 倍。

反观他的同事小王,5 年换了 3 个技术方向(前端、大数据、AI),每个领域都懂皮毛,35 岁时陷入 "样样会、样样松" 的尴尬境地。

我们生活中真的充满 "赛道焦虑" 的陷阱:有人看到短视频火爆,就辞职做博主,却因缺乏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能力而失败;有人听说新能源行业高薪,就转行做销售,却因不懂技术原理难以成交客户;甚至有设计师频繁切换风格(从 UI 到插画再到 IP 设计),最终失去个人标签。

这些教训都在印证: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撑,所有风口都是过眼云烟。

那怎么慢慢让自己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护城河呢?

首先,做一次 "能力断舍离":列出你会的 10 项技能,划掉其中 7 项 "可被替代" 的,比如会用 Excel 表格但不精通数据建模,剩下 3 项就是你的核心潜力区。

其次,设定 "1 万小时深耕计划":在核心领域每天投入 2 小时刻意练习,如程序员拆解优秀开源代码、设计师研究大师作品集,用 5 年时间成为行业前 10% 的人。

最后,打造 "可视化成果库":把每个阶段的作品 / 案例整理成集,如程序员的项目、咨询师的成功方案,用具体成果证明你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点:死磕 "反共识"

简单的说,就是和别人反着来。

多数人习惯 "随大流" 做决策:看到同行降价就跟着促销,听说行业趋势就盲目转型,领导说什么就怎么做。

但巴菲特的商业智慧里藏着一条铁律:"当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跑时,你最好看看是不是悬崖。" 真正的破局者,擅长在共识中发现反常识的机会 —— 就像他在别人疯狂抛售时买入,本质是看懂了 "情绪背后的价值错位"。

巴菲特的搭档芒格曾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这种逆向思维在商业世界同样适用:当行业陷入价格战时,反其道提升服务质量;当所有人追逐线上流量时,深耕线下体验场景;当年轻员工都想进大厂时,选择在中小公司成为核心骨干。

心理学中的 "从众效应" 表明,人们 90% 的决策会受周围人影响,而能跳出这个陷阱的人,往往能发现被忽视的蓝海。

比如 Costco 放弃传统超市的高毛利模式,靠会员费盈利,就是典型的反共识破局。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场景:当某个岗位突然涌入大量竞争者时,聪明人会转身挖掘 "配套需求",如短视频爆发时,专注做主播经纪人而非自己当主播;当行业陷入红海时,高手会寻找 "未被定义的细分市场",如奶茶店扎堆时,开一家只卖无糖茶的小店。

这种反共识思维,本质是拒绝 "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而是冷静分析 "大多数人的错误共识在哪里"。

具体怎么把反共识这件事给做好呢?

首先要建立 "逆向清单":每当听到 "大家都在做 XX" 时,立即记录 3 个 "反方向可能性",比如大家都在考稳定工作,我们可以想是否可以专注稳定外稀缺技能?

其次要设置 "魔鬼代言人":做重要决策前,强迫自己扮演反对者,列出 10 个 "不这么做的理由",避免被群体情绪裹挟。

最后要关注 "非共识数据":比如行业报告说 "线下门店没落",但亲自调研发现社区小店的复购率比线上高 30%,这种数据反差往往藏着机会。

第三点:死磕 "价值积累的长期主义"

很多人追求 "快速赚钱":做副业要月入 10 万,创业要 3 个月盈利,学技能要 1 个月精通。

但巴菲特的商业哲学里,藏着一个反焦虑的真相:"真正的财富,是时间给「正确价值积累」的奖励。"

就像他持有可口可乐 30 年,不是靠高抛低吸,而是靠企业持续创造的价值推动财富增长 —— 放到个人成长中,就是拒绝 "短平快",专注 "能产生复利效应" 的事。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翻译成普通人的成长逻辑:"很湿的雪" 是你能持续创造的独特价值,"很长的坡" 是时间的积累效应。

哈佛大学跟踪研究发现,那些 40 岁后实现收入跃升的人,普遍在 25-35 岁期间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深耕一个领域形成口碑;第二件事:持续投资自己的核心技能;第三件事:积累可复用的资源(如客户名单、行业经验)。

这些看似 "慢" 的动作,会在某个临界点触发 "质变",就像竹子用 4 年只长 3 厘米,第 5 年开始每天疯长 30 厘米。

自媒体人阿文的成长之路就是长期主义的缩影:他从 2016 年开始写职场干货文章,前两年阅读量从未超过 1000,很多同行劝他转行做短视频。

但他坚持 "每篇文章必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积累了 500 篇原创内容后,突然在 2020 年迎来爆发,粉丝突破 50 万,线下课程报价涨到 10 万元 / 天。

更关键的是,他早期的文章持续带来流量,形成 "睡后收入"。

反观那些追逐热点的博主,今天追明星八卦,明天做知识付费,三年后账号依然不温不火。

生活中,太多人陷入 "速成陷阱":报个课就想月入 5 万,学 3 天剪辑就想当网红,这些行为的本质,是用 "伪努力" 掩盖对长期价值的忽视。

就像巴菲特拒绝短期套利,普通人也需要明白:能赚大钱的事,从来不是 "今天做明天赚",而是 "今天做,十年后还在赚"。

那我们怎么去死磕长期主义呢?

首先筛选 "时间友好型" 事项:每天问自己:这件事做 10 年,会让我越来越值钱吗?,如写原创文章、积累行业资源、提升稀缺技能,把这些事套进来问一问自己。

其次建立 "价值复利账户":关于技能账户,去每月投入 20 小时精进核心技能,比如程序员练习算法、设计师临摹大师作品;关于人脉账户,去每周约 1 位行业前辈喝茶,不求立即回报,只积累深度连接;关于作品账户,把每个项目成果存档,形成可复用的经验库,比如销售整理成功话术、老师整理课程教案。

最后去拒绝 "单程票" 任务:远离那些 "做完就结束,无法沉淀价值" 的事,比如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无意义的社交应酬,哪怕短期收益高。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财经   认知   未来   价值   行业   核心   领域   共识   技能   账户   能力   程序员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