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印度手机市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杀猪盘”——这个词用来形容印度吸引外资后又“收割”企业的套路,再贴切不过。
过去几年,印度为了发展本土制造业,向小米、OPPO、VIVO等国际手机品牌抛出橄榄枝:人口多、市场潜力大,还有税收、政策优惠。
中国企业自然心动,纷纷在印度建厂、投产,小米更是最早进入印度市场的品牌之一,一度拿下25%的份额,成为“印度手机之王”。
但“养肥”之后,印度开始“杀猪”。从2020年开始,印度以“逃税”“违反外汇法规”等理由,多次冻结小米在印度的资金,累计金额超40亿元。其他中国品牌如OPPO、VIVO也遭遇类似待遇,罚款、调查接踵而至。用业内的话说:“印度赚的钱,别想完整带出印度。”
小米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被“收割”后,小米在印度的策略明显“摆烂”——不再将印度视为核心市场,转而重点布局中国、欧洲、拉美等地,这些区域的销量反而快速攀升。而在印度,小米的份额从巅峰时的25%一路跌至2025年二季度的13%,排名从第一滑落到第四,单季度销量还下跌了25%。
然后,印度市场的格局也在悄然变化。目前VIVO以19%的份额成为第一,三星(16%)紧随其后,OPPO(14%)第三,realme(12%)第五。虽然中国品牌仍占据前四中的三席,但整体份额已不如从前,三星反而成为第二大玩家。
为什么印度“收割”中国品牌,原因很简单:印度本土手机产业链薄弱,短期内无法替代中国品牌的性价比和供应链优势。但对中国企业来说,印度的“杀猪盘”模式已让它们心生警惕——继续投入可能面临更大风险,撤出又可能丢失市场,进退两难。
未来,印度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如果印度继续用“罚款+冻结资金”的方式对待外资,中国品牌可能会进一步收缩在印度的布局,转而将资源投向更稳定的地区。毕竟,对企业来说,赚钱固然重要,但“能安全把钱带回家”才是底线。
印度市场的“杀猪盘”,本质是一场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博弈。对中国品牌而言,如何在“规避风险”与“保持市场”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接下来最关键的课题。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