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又扩大!一季度中国GDP跌至美国60%左右,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珠玑说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今年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长5.4%,表现亮眼,大洋彼岸的美国经济却环比萎缩0.3%,增长数字一增一减,按常理两国经济总量差距应缩小,然而现实却是:以美元计价的GDP总量差距反而拉大了。

有人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换算成美元总量,两国差距不仅没缩小,反而大了,中国一季度GDP仅为美国的60%,这让人不禁疑问,为什么看起来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与负增长的美国经济,账面差距却更远了?账面数字背后藏着哪些被忽略的真相?

账面数字缩水?

跨国比较国内生产总值,汇率是第一道关,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去年同期有所走弱,,这意味着,即使人民币计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换算成美元后,总量反而可能显得“缩水”。

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受此影响,仅汇率波动一项,折算的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就可能减少数百亿,中国一季度GDP达到4.44万亿美元,美国一季度GDP达7.32万亿美元,比中国高出2.88万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700亿美元。

而美国方面,美元因加息等因素维持强势地位,这无疑给其GDP数据带来“增厚”效应,使美元计价的经济总量显得更为庞大。

另一重因素来自物价水平,美国正经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一季度CPI仍在3%以上徘徊,商品价格上涨,即使生产销售的实物量未变,以货币计算的名义GDP也会随之升高,这种通胀驱动的增长,更像是“注水”,而非实体经济的强劲扩张。

反观中国,物价总体保持稳定,一季度CPI同比微涨0.2%,部分工业品出厂价格甚至仍在下降通道,尽管生产活动活跃,工业产出增加,但价格因素却拖累了名义GDP的增速,好比工厂生产了更多产品,售价却没跟上甚至下跌,最终账面收入增长自然放缓。

汇率与通胀的一增一减、一正一反,使得以美元计价的GDP比较结果,与两国的实际经济增长态势产生了偏离。

算法不同

更有趣的是,中美两国在GDP统计方法上各有侧重,如同使用不同刻度的尺子,直接比较结果难免失真。

美国习惯发布环比折年率数据,这种方法是将一个季度的环比增长率乘以四,假定未来一年都按此速度发展。

例如,如果一季度的环比增长是百分之一,统计数据就会报出年化增长百分之四,这种算法的特点是波动剧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短期的经济趋势,但也容易放大偶然因素的影响。

此外,美国的统计方法更侧重于消费、投资等需求端的经济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期间,政府实施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显著地推动了消费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中国则相对更注重工业增加值等生产端的稳健表现,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生产能力强大,但如果外部需求疲软或国内消费转型尚在进行中,仅看生产端的增长,换算成GDP总值时,账面上的“光鲜度”就可能打折扣。

有分析尝试使用美式的“环比折年率”来估算中国经济表现,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环比增长约1.2%,若折算成年化增长率,则达到约4.8%,这一数字远超美国同期的-0.3%。

不过,国际比较通常仍然以名义美元计价的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衡量标准,因此,不同的统计规则可能导致中国的实际经济活力在特定比较口径下未能得到完全体现。

美国一季度GDP意外萎缩,进口激增是重要拖累项,其GDP核算公式中,净出口是组成部分,进口增加会拉低GDP。

分析认为,部分美国企业为规避潜在关税等风险而提前大量囤积进口商品,导致进口额飙升,净出口变为负贡献。

这种因囤货引发的进口增长,实际可能透支未来需求,并非经济健康的真实反映,却在短期内压低了GDP数据,可见,统计方法的细微差别,足以影响最终呈现的经济图景。

GDP之外谁更有实力?

脱离复杂的数字游戏,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GDP固然重要,但民众的实际生活感受,更能反映经济的真实温度。

例如物价,美国民众正承受着显著的通胀压力,食品、能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高企,生活成本负担沉重,中国虽然也面临结构性物价波动,但整体消费价格保持稳定,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冲击相对较小,同样的货币收入,在两国能换取的实际商品和服务存在差异。

另一个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国防开支,有观点认为,中国投入约1.7万亿人民币所能形成的国防能力,与美国投入约6.1万亿人民币的效果可能相近。

这并非直接比较经济实力,却从侧面揭示,单纯以汇率换算的美元GDP衡量价值和效率,可能存在“水分”或扭曲。

衡量一国经济,更应关注其结构、韧性与长期潜力,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不再满足于低附加值的代工制造,新能源汽车、光伏、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达9.7%,显示出结构优化的积极成效。

完整的产业链、巨大的国内市场、持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日益壮大的工程师队伍,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实基础。

美国经济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依然拥有强大优势,其经济基础和调整能力不容小觑,但也面临严峻挑战:高企的国家债务、挥之不去的通胀阴影叠加增长放缓的“滞胀”风险、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对自身经济活力的潜在反噬。

看待中美GDP差距的变化,需要一份耐心和理性,汇率波动、通胀差异、统计口径等因素,都使得那个“六成”的数字难以完全反映两国经济的真实力量对比和民众福祉。

只要中国能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GDP总量的变化,不过是时间问题,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专注于自身发展,比纠结于一时一刻的数字排名更为重要。

参考:

新京报--中国经济“首季报”出炉,积极宏观政策发力实现良好开局2025-04-16 19:27

光明网--从增长2.4%到萎缩0.3%,美国一季度GDP“挂倒挡”2025-05-01 13:20

光明网--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2025-04-16 18:57

财说得明白--从2.4到-0.3,美国GDP断崖大跌!中美差距反扩大?美国,我们来了2025-05-01 10:3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财经   中美   美国   中国   差距   美元   经济   中国经济   账面   通胀   数字   汇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