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3件事上,父母越不管,孩子将来越有出息

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这年头当父母,真是太累太憋屈

周末的时候,我妈打电话过来,听出我语气不对,小心翼翼地问:“咋了?吵嘴了?”

我大吐苦水,一顿输出,我妈愣了几秒,说:“我看XXX(我老公)不像那样的人啊!”

我顿时哑口无言——让我憋屈的不是猪队友,而是亲儿子!

结果我我妈一听,反而松了口气:

“我当什么事儿呢!自己生的娃,你少管点他不就行了?你看你们姐弟俩,我从小没怎么管,不也长得挺好?”

这话糙,理却不糙。论养孩子,我真心服我妈。

我妈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年轻时在工厂三班倒,别说辅导功课,连温饱都常常靠我们自己解决。很多时候,是我做饭洗衣服照顾她。我爸更是个文盲,一辈子种地,闲时打零工,没事就蹲在麻将桌边。

可以说,我和弟弟是野蛮生长起来的。我没大富大贵,但也安稳小康;弟弟比我聪明,一路考公上岸。我爸妈在养孩子这件事上,几乎没操过什么心。

可回头看看我自己养娃的路,全程被一个“累”字笼罩。

静下心来想,问题的根子,恰恰出在“我们管得太多”了。

一个父母,如果能在这三件事上稳住自己、少去干涉,孩子反而会成长得更出色,你也会越来越轻松。

1 、学习的事,少插手

毫无疑问,我们这代家长最焦虑的就是孩子的学习。不知不觉中,我们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

在我家,每天第一个被闹钟叫醒的是我老公。他一分钟都不敢赖床,就怕做早饭晚了几分钟,耽误孩子上学。我也不敢闲着,立刻把孩子拽起来,催他洗漱、盯着早读。目送他准时出门,我这颗老母亲的心才算落下来。能收拾收拾自己去上班,竟成了难得的轻松时刻。

儿子的这种待遇,我和我老公小时候从没享受过。那时候,我们永远是家里第一个起床的,自己做早饭,自己背书包上学。

问题就出在这里。

当我们过多地接过本属于孩子的责任,他们自然就卸下了那份该有的担当。上学如此,学习也一样。

作业忘了,家长忙着四处打听;题目不会,家长到处搜答案;考试考砸,家长耐着性子一道题一道题分析。我们从“后勤部长”,干成了“前线总指挥”,把学习的主动权全攥在自己手里。

结果呢?孩子成了学习的“配角”,投入多少,全看心情。

这种“配角心态”很像我们职场中的协作分工——虽然不像项目主管那样有决策权,但也因为责任不在自己肩上,做事全凭良心和心情。

最可怕的是,配角心态会让孩子对学习成果变得“无感”。考好了,他不觉得骄傲;考差了,他也不觉得羞愧,反正最着急的是你。就像你拼命拉一辆车,车上的人却不在乎要去哪儿,他怎么可能会用力?

所以,一个成功的父母,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学习的“所有权”和责任,彻底还给孩子

让他自己去承担起床晚的后果,让他自己去面对作业没写完的批评。这个过程一开始肯定难,他会摔跤,会不及格。但只有当他真心觉得“学习是我的事”,学习的内部发动机才会才会真正启动。

很多家长总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有内驱力?

答案就在这里:所有后来能“逆袭”的孩子,没有一个是靠父母拖着拽着往前冲的。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真正能逆袭的孩子,都是从心底冒出“我要学”这三个字开始的。我们往后退一步,他才能往前进一步。


2 、社交的事,别挡路

孩子在小区、在学校,和小朋友闹矛盾了,受委屈了,哭了。我们做父母的,那个心疼啊,恨不得立刻冲过去,帮他解决问题,把“欺负”他的人赶走。

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我们得想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没法做孩子一辈子的“清障车”。

一个在父母过度保护下长大的孩子,要么变得软弱,一遇事就找爸妈;要么变得蛮横,觉得全世界都得让着他。这都不利于他真正的成长。

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生活。而他们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

一次次的争吵、和好、合作、竞争,可能吃亏,也可能占上风——所有这些经历,都是孩子在学习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学会与人相处的分寸,读懂别人的情绪,表达自己的观点,尝试谈判,也学会忍耐和妥协。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介入,以身作则教他如何处理。但随着他慢慢长大,我们要学会放手,让他在人群中自己“扑腾”。

真正的社交能力,是需要将孩子推入水深火热的现场,在他和同龄人的碰撞中学来的。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合作的快乐,也去品尝冲突的苦涩。我们只要做好他的后盾,在他真正需要时,再伸出援手。


3 、空闲的事,别填满

孩子到了青春期,你会发现:反抗越激烈的,往往是从小被管得最死的。当他们感觉自己有力量对抗了,才会激烈地表达不满。

相反,从小就拥有适当自由的孩子,反而不容易在青春期爆发。

别把孩子的时间表排得像CEO一样满。语数英、音体美,赶场一样。我们总怕他输在起跑线上,生怕他“浪费”了一点时间,却不知,这正是剥夺了他发现自己真正兴趣的机会。

所有那些看起来“无聊”的闲暇时光,其实都在默默滋养孩子的内心力量。

“无聊”,其实是创造的起点。正因为无聊,他才会去翻箱倒柜找书看,才会盯着蚂蚁搬家看一下午,才会拿起画笔乱涂乱画,才会拆开旧玩具琢磨个不停。

这些看似“无用”的留白,恰恰是孩子内心种子发芽的最好土壤。在这里,他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安放自己的情绪,如何从内心生发出真正的快乐。

当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充盈的,等到他长大,面对学业压力、升学挑战、就业困境时,那些曾经自由探索的时光,都会成为最好的安慰,帮他安抚焦虑,学会与自己对话。这样的孩子,才能在社会中成长得坚定、健康。

写在最后:

我想,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成功父母”的含义:成功的父母,不是耗尽所有心血,把孩子培养成多么出色的人;而是我们自己能做一个轻松、明白的家长,同时,孩子也能活出他自己那条出色的路。

养孩子就像握一把沙,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手放松了,沙子反而稳稳地待在掌心。

在这三件事上“少管”,把属于孩子的赛场还给他,也许正是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一件事。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育儿   出息   将来   父母   孩子   家长   男娃   配角   憋屈   作业   内心   无聊   老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