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Y
油价暴跌,本该是利好消息,可你的加油费却可能不降反升?
国际原油市场风云突变,但更令人震惊的是,国内“三桶油”内部竟上演冰火两重天!
有人躺着就把钱赚了,有人却在盈亏线苦苦挣扎。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财富秘密和能源转型的变局?

国际油价的舞台上,风向骤变!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的现货均价,在前三个季度里,像是坐上了滑梯,双双滑落超过14个百分点。布伦特原油的均价是70.93美元一桶,而WTI则是66.73美元,跟去年的高歌猛进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这场风暴,自然也吹到了我们熟悉的“三桶油”身上。乍一看,成绩单似乎还挺亮眼。三家巨头在前三季度合计揣走了2582.34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光是第三季度,平均每天就净赚超过9个亿。这数字听着,是不是觉得特别安心?

但如果你凑近了仔细瞧,就会发现这光鲜的数字背后,是一场“内部分化”。这不再是一个大家齐步走的故事,而是同在一条船上,有人掌舵,有人划桨,有人却在拼命舀水。
中石油,依然是那个“老大哥”,一个人就贡献了接近一半的利润,拿下了1262多亿,但增速也放缓了。另一边的中石化,日子就难过多了,净利润直接下滑了32.2%,几乎是断崖式下跌。
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中海油,它的净利润率竟然高达32.63%,而中石化只有可怜的1.42%。这已经不是差距,简直是鸿沟。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要解开这个谜题,得先看看这三家公司的“基因”。中海油的模式最纯粹,它就是个“上游玩家”,专心干一件事:把海底的油和气挖出来卖掉。这种专注让它在油价下跌时,反而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
你看,它的业绩几乎和油气价格直接挂钩。虽然实现的油价跌了13.6%,但它的净利润降幅却控制在了12.6%,竟然比油价跌得还少。这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很简单:多挖、便宜地挖。它的油气净产量是三家里增长最快的,同比增加了6.7%。同时,每挖一桶油的成本,还降低了2.8%,只要27.35美元。这种“开源节流”的硬功夫,就是它利润率傲视群雄的“护城河”。


相比之下,中石油和中石化就像是“全能选手”,从上游的勘探开发,到中游的炼化,再到下游遍布全国的加油站,什么都干。这种全产业链模式,在过去可能是优势,但现在,下游业务却成了一片拖累业绩的“沼澤地”。
中石油的上游业务其实非常能打,油气和新能源板块贡献了超过1251亿的经营利润。可是一旦算上庞杂的下游业务,整体的净利润率就被稀释到了5.82%。而中石化的情况就更严峻了,下游的重重挑战,让它的净利率仅有1.42%,几乎是在盈亏线上挣扎。公司的基因,直接决定了它们在这场风暴中的抗压能力。

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近,深入到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个一体化巨头的内部,你会发现,这里同样上演着一出“冰与火之歌”。并不是所有业务都在哀嚎,有些板块正经历寒冬,而另一些则燃起了熊熊火焰。
“冰”的部分,首当其冲就是化工板块。这块业务成了名副aslında的“重灾区”。尽管两家公司都在拼命推动产业升级,搞什么“油转化”、“油转特”,想把石油变成更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但市场的寒气还是吹得人瑟瑟发抖。中石化的化工板块亏损进一步扩大,超过了82亿元。中石油的化工业务经营利润也近乎腰斩。


成品油销售的日子也不好过。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地跑在路上,传统燃油车的市场正在被悄悄侵蚀。这一点,加油站的流水最清楚。中石化的成品油总经销量同比下降了5.7%,中石油在国内的汽油销量也出现了3.1%的下滑。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但有冰就有火。在下游业务的一片愁云惨淡中,依然有逆势增长的亮点。中石油的天然气销售板块,就成了最大的“火源”。这个板块的经营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尤其是在第三季度,利润环比暴增了147.2%!这个数字简直惊人,显示出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强劲需求。

炼油业务也展现出了难得的韧性。中石油的炼油业务经营利润,在油价下跌的背景下,竟然同比增长了超过22%。这说明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优化产品结构方面下了苦功,成功地把压力转化为了效率。这种内部的冷热不均,恰恰说明了能源转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面对一个充滿不确定性的未来——没人知道OPEC+下一步会怎么出牌,地缘冲突会不会再次点燃油价,全球经济会不会陷入衰退——三家公司的战略选择,也走向了不同的十字路口。

中海油的选择是“深耕”与“风控”。它决定继续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做精做强。天然气成了它的战略重点,产量增幅高达11.6%。
因为天然气不仅清洁,而且很多是长期协议,能带来稳定、可预期的现金流。更有意思的是,它首次披露将对油砂生产和原油贸易开展套期保值。
这就像是给自己的核心业务买了一份保险,主动去管理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这是一种高度专注、精细化运营的思路。

而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位“大陆选手”,则被迫走上了一条“破局”与“扩张”的突围之路。传统燃油消费下滑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光靠守是守不住的。中石化直接喊出了“稳油、扩气、推氢、增电、强服”的响亮口号。这不仅仅是口号,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它们正在加速布局加氢站、充换电站,大力发展非油业务,试图在加油站里卖出更多的咖啡和快餐。
这代表了一体化公司在能源转型巨大压力下的紧迫感。它们必须找到新的增长曲线,才能保证这艘巨轮在未来的航程中不会搁浅。中石油提出的向“炼化生精材”产业链中高端迈进,逻辑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摆脱对单一燃料市场的依赖。

这次的财报季,如同一声清晰的钟鸣,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我们印象中“三桶油”步调一致、同涨同跌的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从盈利能力、到内部运营效率,再到未来的战略蓝图,深刻的“分化”已经成为新的主题。
这背后,是商业模式的根本差异。中海油凭借其轻资产、高效率的上游模式,在周期性波动中展现了强大的生存韧性,它活得更“巧”。而中石油和中石化,则身负庞大的下游资产和数以万计的加油站,它们的命运,已经不仅仅取决于国际油价的脸色,更取决于内部改革的决心和轉型創新的速度。它们必须活得更“壮”。

这场正在加剧的分化,不仅仅是几张财务报表的数字变化,它更是中国整个能源产业在时代大变局中,不同发展路径选择的一次生动缩影。
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答案就藏在它们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里。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