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间,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以短视频为媒介,创新推出《欢迎光临》《临沂糁》《沂河夜色》《临沂炒鸡》《青春之城》等系列作品,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视听语言,将城市的文化底蕴、烟火气息与时代活力浓缩于镜头之中,成功引爆全网关注。这一系列短视频不仅是文旅宣传的创意突破,更成为临沂从“流量”向“留量”转化的关键推手,是临沂“老区不老·风华正茂”的生动注脚。在第十五个“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文旅临沂开始推出系列评论,今天推出第二篇《一碗糁汤里的沂蒙风华》。
视频加载中...
“这是啥?临沂的糁,美丽传说名扬天下……这一碗糁,装着沂蒙大地五谷丰登好年华;这一碗糁,盛着沂蒙大地灿烂文化传佳话。”
当晨曦还未擦亮临沂城的轮廓,街巷深处升腾的蒸汽已裹挟着牛骨与香料的醇厚,这是属于沂蒙大地的晨间叙事。临沂的糁,唤醒了千万人的早晨……
在2025年五一假期,临沂市文旅局以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汤为媒介,推出了一部名为《临沂糁》的MV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临沂传统美食的致敬,更是一次将地方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与文旅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意实践。
糁,在临沂家喻户晓,遍布大街小巷,相隔不过几里地,必有一个糁馆。在临沂方言中,它读“sá”音,临沂的糁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可见,在很久以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它的前世。糁,是临沂传统小吃,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沂人对糁有着独特的情结。对出门在外的临沂人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是浓浓的乡愁和情怀。对外地朋友来说,糁是临沂美食的必选项,而对于长期在临沂生活的人而言,糁是早上味蕾惬意地享受和美好一天的开启……糁,对临沂人来说,不仅局限于早餐,更是饮食文化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MV以沂州路上的糁馆为叙事起点,聚焦凌晨两三点的熬汤场景:牛骨与秘制香料在乳白色的浓汤中翻滚,胡椒的辛辣与肉汤的醇厚交织,勾画出“头锅糁”的独特风味。这种对制作工艺的细腻刻画,不仅展现了糁汤的匠心传承,更以一碗热气氤氲的糁汤为棱镜,折射出千年文明的肌理与当代精神的脉动。
这首充满烟火气的作品,绝非简单的饮食赞歌,而是在升腾的热气中,完成了一场关于地域文化基因的解码与重构。一碗临沂糁汤,也实现了从市井烟火到文化符号的升华。通过糁汤这一承载几代临沂人记忆的符号,为游客与市民提供了一场兼具味觉与精神共鸣的文旅盛宴。
▲糁制作技艺临沂市兰山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秀付
“这一碗糁,装着沂蒙大地五谷丰登好年华;这一碗糁,盛着沂蒙大地灿烂文化传佳话。”“五谷丰登好年华”的歌词背后,暗含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糁汤中翻滚的麦仁、沉浮的薏米、糁汤表面悬浮的葱花香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调味品的点缀,更是《齐民要术》中“羹臛之法”的活态传承。熬制糁汤的牛骨,勾连着东夷部族驯化鲁西黄牛的历史脉络。考古学家在王羲之故居出土的汉代庖厨画像石上,清晰可见宰牛烹羹的场景。这种跨越两千年的饮食坚守,与非遗传承人凌晨两三点起身熬制头锅糁的镜头得到完美呼应,形成跨越时空的味觉对话。
糁汤特有的辛辣滋味,恰是临沂地理性格的味觉注脚。地处沂蒙山区与黄淮平原过渡带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糁汤“北方的醇厚遇见南方的热烈”的独特风味。这种味觉的混融性,在MV中通过蒙太奇手法,将饮食文化与如今时尚临沂的现代图景并置,完成了文化地理的空间叙事。
“喝上一碗头锅糁,披星斩月快乐出发,顺风顺水万事通达。”“披星斩月快乐出发”的歌词,揭示了糁汤在临沂人生活中的仪式意义。这种晨间饮食仪式,实则是农耕时代“日出而作”的时间制度在工业文明中的变形存续。“天寒地冻都不怕”的豪迈宣言,揭示出这种饮食文化中蕴含的生存智慧与生命韧性。糁汤从果腹之物升华为精神盾牌的过程,恰是沂蒙精神最生动的当代演绎。
“这一碗糁,连着沂蒙儿女不畏艰难不怕压;这一碗糁,牵着沂蒙儿女幸福安康笑哈哈……”这碗承载着千年文明密码的饮食,已然完成从地方小吃到文化符号的华丽蜕变。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原样复刻,而是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裂变重生的生命体。正如那锅永远沸腾的糁汤,在坚守与创新中,熬煮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浓香。
当一碗糁汤能承载历史记忆、牵引消费链条、凝聚地域精神时,文旅经济的真正价值,便在于这种“小食物里的大乾坤”。这首MV的成功,或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范本,让世界从一碗糁汤中读懂沂蒙,从一次旅行中爱上临沂。
他们,也终将从一碗糁汤里陶醉于沂蒙风华。
文/张晓
注:部分图、文、字体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5-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