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中华历代王朝当中,有一个朝代不得不提及。它是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起的王朝,其所拥有的疆域堪称历代王朝之最,足有1370多万平方公里,远超汉唐极盛时期。这个王朝就是蒙古建立的大元王朝。要是论起它的前身蒙古帝国,那可是个庞然大物,疆域比之元朝还要更大,乃是横跨了亚欧大陆的超级帝国,巅峰时期的面积可达三千万平方公里以上。
蒙古帝国巅峰版图
不过我现在比较好奇的是,由这个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究竟算不算中华正统?如果算的话,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我看来是算的,也必须算中华正统。这个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实蕴藏着许多颠覆我们认知的历史密码。现在就来看看这个700年前的外来王朝,究竟是如何把自身政权的“异种”属性给转换成"正统王朝"的。
元朝以及四大汗国版图
首先可以从元朝的建国来看。在公元1271年,元朝刚建国的时候,首位大元皇帝忽必烈把国号定为"大元"时,着实惊讶了整个中原。这个从小在漠北草原长大的蒙古汉子没有继续延续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而是选择以《易经》里的"大哉乾元"命名王朝。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他的开国诏书,上面不仅使用了汉字书写,而且还刻意强调了自己所建立的大元王朝是中原历代王朝的继承者,是接替了宋朝的。以此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合法以及正统性。还有就是他们所铸造的钱币,上面的文字乃是汉字的"至元通宝",一副要全盘接入中华文明圈的样子。
忽必烈以“大哉乾元”中的大元命名
在文化上,蒙古人在上都城里建起孔庙,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采用宋朝的程朱理学来进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甚至给忽必烈追认了"儒教大宗师"的名号。元朝的这种文化策略不仅消解了族群之间的隔阂,更是塑造了超越单一族群的文化共同体意识。这种文化上的多方面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团结。就比如说元曲、元杂剧等文学形式就是再次兴起的,大名鼎鼎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就是在元朝成书的。
蒙古人建起孔庙,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元朝还对疆域的管理有独到之处,首次推行了行省制度,是我们如今中国省制的开端。这个制度的制定极大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而且还把偏远地区的西藏、东海的台湾等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如今也成为我们“自古以来”的重要依据。这些功绩都是我们所不能忽略的,如果不把元朝作为中华正统的话,那么以上的这些法理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了。
元朝推行的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科技,元朝的科技可不是大家想象的那般落后。包括但不限于天文历法、纺织技术、军事火铳、印刷与造纸、等,这些技术的创新与发明不仅让元朝科技站在世界的前沿,更为之后的明清两朝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的印刷术至今我们都还在沿用,对欧洲的文化以及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而且还发展了青花瓷的冶炼技术,元朝的青花瓷以蓝白为基础色调,不仅在国内十分畅销,还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写到这着实让我没想到,现在我国的青花瓷这么漂亮,工艺如此精湛,原来是从元朝时期传承下来的。
元朝瓷器业的发展
其实写了这么多元朝对中华的正面影响,就是想说明元朝并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不堪,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外来民族建立的朝代是中华正统,绝对不能忽视。虽然元朝推行四等人制,把人种划分了等级,存在族群等级差异,使得汉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皇位的传承十分混乱导致其寿命不到百年,但这仍然忽视元朝对于中华的积极影响。
元朝四等人制度,把人种进行了划分
当我们掀开"异族统治"这个标签,就会发现元朝藏着太多被忽视的文明密码。这个王朝像高超的调酒师,把草原的豪迈、中原的儒雅、各个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调成一杯醉人的鸡尾酒。它留下的行省制度至今仍在影响中国版图,它开创的纸币体系预演了金融革命,它搭建的丝绸之路2.0版让东西方文明深度对话。
元朝行政机构
总的来说,元朝以中华正统自居,意味着元朝皇帝认同并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并将其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元朝虽然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正是因为继承了中华文化,体现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看到我们国家这么多的"省",不由得会心一笑——这些痕迹穿越时空的来到我们面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元朝彩蛋"。这个看似矛盾的王朝,用事实证明:文明的真谛不在于血统的纯粹,而在于包容的胸怀。就像元青花上的钴蓝遇到景德镇的白瓷,不同文明的交融,终会淬炼出惊艳时光的瑰宝。
各位觉得元朝是否能够作为我国中华正统呢?欢迎各位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