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这个宝藏乡村藏不住了!

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

五泉镇毕公村的田野间

藏着一座牵动海内外华人情感的

文化地标——马援祠

这里既是“天下马氏第一祠”

也是古村活化的生动样本

让"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故事

在田间地头徐徐展开

站在这座始建于汉代的马援祠前,感受穿越两千年的忠勇精神与文化血脉。这里不仅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故里,更是一条连接海内外华人的文化纽带,一方推动乡村振兴的活力热土。

马援祠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留着深厚的历史印记。祠内供奉着马援、马融、马超三位马氏英杰。这座高11米的马援铜像格外醒目,他身披铠甲、目光坚毅,仿佛仍在诉说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壮志。

祠内保存着多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详细记载了他平定叛乱、治理边疆的功绩,字迹虽历经风雨有些斑驳,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这位名将的家国情怀。马援精神早已超越时空,凝聚成中华民族忠勇爱国、自强不息的文化符号。

历史文化的“魂”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毕公村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曾经的普通村庄,如今跻身“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主导产业为猕猴桃、杂果苗木繁育和养殖业。

毕公村核桃苗木及杂果苗木的繁育驰名西北五省。养殖业年出栏肉猪5000余头,养殖蛋鸡10万余只。全村年总收入36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9万元。成为集祭祀寻根、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正如马援将军“老当益壮”的誓言,这片土地正以文化为笔,绘就着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崭新画卷。

从一座古祠的保护修缮,到一条文旅线路的打造,再到一个产业的蓬勃发展,马援祠的变迁,正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动缩影。在这里,千年精神没有褪色,反而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新动力。

如果您也想感受这份“古祠新韵”

不妨趁着假期来这里走一走

在碑刻间读历史

在烟火气里品传承

(记者:孙雅楠 王琛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旅游   宝藏   乡村   杨凌   文化   忠勇   碑刻   养殖业   精神   产业   海内外   壮志   生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