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风险频发:平台开通易关闭难

据凤凰网财经,近日,“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话题冲上社交平台热搜。多名网友反映,自己的电子设备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后遭到盗刷,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出现无故扣费,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免密支付是指用户无需输入密码或进行其他认证即可完成交易,虽便捷但风险重重。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多达6.4万条。不少平台的免密支付被指为“霸王条款”,开通容易取消难。例如,微信解绑免密支付需六步操作,且不同平台的关闭流程差异大,给用户带来困扰。部分平台如苹果应用商店甚至强制用户使用免密支付,一旦账户被盗,他人可绕过身份验证实施盗刷。

平台大力推荐免密支付的原因在于其能加速消费。据清华大学消费金融研究院调研,免密支付用户客单价提高18%,但退货率增长40%。自动扣款功能则帮助商家留住客户,稳定获利。有头部平台因默认开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亿元。

尽管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平台在自动展期、自动续费前显著提示消费者,但仍有平台阳奉阴违。用户遭遇盗刷后追责困难,平台常以用户授权为由抗辩,用户需经历复杂举证流程。一些盗刷案例中,支付机构和银行风控缺失,导致不法分子盗刷无人拦截。

专家呼吁平台应尊重消费者自主权,尽到提醒义务,支付机构和银行需加强风控措施,共同守护消费者资金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科技   风险   平台   用户   消费者   功能   流程   机构   银行   阳奉阴违   清华大学   展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