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将矛头指向欧盟·】——»
5月上旬,全球贸易格局经历“戏剧性变革”,可总结为“三幕剧”。
第一幕,中美经贸团队齐聚瑞士日内瓦;第二幕,双方出人意料地宣布达成暂时性贸易协议;第三幕,本应是缓和气氛之际,特朗普却突然转向了欧洲盟友,态度之强硬让全球为之震惊。
2025年5月10日至11日,中美双方在日内瓦举行了高规格经贸会谈。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迎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领的代表团,经过紧张谈判,最终宣布了超出市场预期的结果:美方将对华关税从惊人的145%下调至30%,中方也将对美关税从125%下降至10%。
这一消息立刻在全球金融市场引发强烈反响。
道琼斯工业指数飙升1100多点,标普500指数上涨3%左右。
市场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开始缓解,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也对此表达乐观立场。
然而,戏剧性转折随即发生。
在中美协议宣布仅数小时后,特朗普在5月12日白宫记者会上却突然将矛头对准欧盟。
他不仅批评欧盟实施不公平贸易行为,还直接表明欧盟在多个方面比中国更为"恶劣"。
特朗普指责欧盟在汽车贸易中严重不公,称欧洲向美国出口大量汽车,而美国产品几乎无法进入欧洲市场。
他还将批评范围扩大到农产品贸易不平衡,以及欧盟对美国科技巨头的监管行动,甚至还预测欧盟将不得不向美国做出"重大让步",因为他认为美国在谈判中占据绝对优势。
这种突然转变与特朗普不久前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友好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他还曾公开表达希望尽快会晤的愿望。
一夜之间,欧洲领导人措手不及。
«——【·美国新策略如何将欧盟置于困境·】——»
其实,特朗普对欧盟的突然攻击并非“无迹可寻”。
在今年4月初,特朗普政府曾宣布对欧盟商品加征20%的"对等关税",同时对欧盟汽车和钢铝产品征收25%的特定关税。
虽然在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后,特朗普暂停了部分关税90天,但仍保留了10%的基准税率和上述25%的行业特定关税。
但问题是,这些关税的覆盖范围极为广泛。
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向欧洲议会通报的数据显示,美国当前及潜在关税措施可能覆盖欧盟对美出口总额的97%,总计约1000亿欧元。
这几乎构成了对欧盟外贸的全面打击。
面对如此严峻局面,欧盟多次尝试与美方谈判,但进展缓慢且效果有限。
欧盟内部消息显示,谈判过程混乱,美方立场反复变化,导致对话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打破僵局,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潜在让步措施,包括放宽数字监管以及共同对付中国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
这种策略试图通过找到共同对手来修复跨大西洋关系,想“祸水东引”,然而,欧盟的这种"打中国牌"策略在本轮谈判中似乎并未获得预期效果。
和平谈判若不可能,欧盟自然也是“略懂一些拳脚”,展示了自己的反制能力,警告如果谈判失败将对价值100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征收关税。
这一威胁立即招致美国贸易顾问纳瓦罗的强烈谴责,认为此举极具挑衅性。
不过说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起码目前来看,欧盟内部对应对策略存在显著分歧。
法国主张采取较为强硬的立场,甚至建议暂停欧洲公司在美投资,直到局势明朗;而其他成员国则倾向于维持谈判渠道畅通,避免冲突升级。
这种内部立场不一致进一步削弱了欧盟的谈判地位。
特朗普政府的强硬立场让欧洲官员深感忧虑。
他们逐渐认识到,美方可能根本不想寻求真正的妥协,而是希望通过极限施压迫使欧盟单方面让步。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的外交空间被大大压缩,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牌局变化,美国为何优先选择与中国和解·】——»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引发了金融市场剧烈震荡,道琼斯指数曾在单日内暴跌超过1600点。
美国媒体透露,特朗普私下承认其关税计划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但他希望避免经济陷入更严重的萧条。
这种市场压力迫使特朗普政府重新评估其贸易战略的可持续性,因为随着关税提高,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立即感受到了价格上涨的压力。
物价上涨直接影响美国家庭生活,引发选民不满情绪上升。
许多美国零售商和制造商发现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中国供应链的选择,因此开始向政府施压要求缓和对华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国达成一项能够展示为"胜利"的协议有助于特朗普向国内选民证明其谈判技巧,同时避免经济进一步恶化。
只是特朗普没想到,中国在谈判中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韧性和策略。
面对前所未有的关税压力,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反制措施:对美国商品征收同等水平关税,控制稀土等战略资源出口,并将部分美国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使其抗压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已减少对美国市场依赖,拓展与其他地区贸易联系,并强化国内消费动力。
前美国外交官员分析指出,中国已为应对美国经济压力做好充分准备,能够较好地承受贸易战带来的冲击。
反观欧盟当前面临的处境,作为美国传统盟友和重要贸易伙伴,欧盟却发现自己被放在谈判队伍末尾,而美国优先与战略竞争对手中国达成了协议。
从经济数据看,美欧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4年,欧美商品贸易额达865亿欧元,较十年前几乎翻倍。
美国是欧盟商品最大出口市场,占欧盟出口总额20.6%;欧盟则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中国。
美国对欧盟的出口价值约3702亿美元,远超其对中国出口。
这种深厚经济联系本应使欧盟成为美国优先考虑的伙伴,但现实却大相径庭。
美国智库分析指出,在美国优先考虑名单上,印度、日本甚至越南的排位都超过了欧盟。
欧洲智库研究员也认为,欧洲在贸易、国防等各领域都不再是美国优先考虑对象。
面对此种局面,欧盟内部开始讨论是否应调整对华政策,以平衡美国压力。
欧委会高级官员警告,简单地期望通过对华关系调整来应对美国压力是过于简化的思维,国际经济分裂可能会在不同领域产生复杂影响。
一种立场认为,在美国成为"全球掠食者"的背景下,欧洲别无选择只能与中国走近。
但另一种观点警告,加强与中国经济联系可能导致"莱茵河畔的铁锈地带",造成与美国去工业化相似的负面社会效应。
事实上,欧盟和中国都是贸易顺差经济体,依赖外部需求,需要买家而非卖家。
在美国减少需求的情况下,中国难以成为欧盟产品主要买家。
中国可能会降低对欧盟进口关税,但许多领域面临产能过剩,使欧洲公司难以实现盈利性出口。
法德等核心国家主张加强自身竞争力,特别是关键技术领域,同时定位为多边主义维护者。
东欧和南欧国家则倾向在美中之间寻求平衡,避免完全倒向任何一方。
这种内部不一致进一步削弱了欧盟的战略自主性,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下,欧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