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张坤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都对他比较陌生,然而他虽然一生低调,但却拥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外号,那就是“中国助学大王”!不少网友都留言表示,直到这些天在抖音上看到了关于他离世的报道时才了解他的伟大事迹,并纷纷祝他一路走好!
一、助学的起点:一封改变命运的粉丝来信
张坤,人称“坤叔”,1946年出生于广东东莞。他原本是一名成功的建材商人,经营的天海实业公司因改革开放浪潮迅速崛起。然而,真正让他被世人铭记的,并非商海成就,而是一场始于偶然的助学善举。
1988年,坤叔的女儿张莹凭借一曲《跳街舞》在广东省青年歌唱大赛中夺冠,成为红极一时的校园偶像。14岁的张莹每天收到大量粉丝来信,因学业繁忙,坤叔主动承担了回信任务。其中一封来自贫困山区女孩陈新妹的求助信,彻底改变了坤叔的人生轨迹。信中,陈新妹因交不起50元学费决定辍学打工,坤叔深受触动,当即寄去学费,并附言鼓励:“怎么能因为几十块钱断送求学之路?”
这封信成为坤叔助学事业的起点。此后,他陆续以女儿名义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并逐渐发现助学需求的庞大。1995年,福建残疾女孩江秀化的来信再次触动坤叔,他不仅资助其学费,还帮助她治疗疾病、创业开店,彻底改写了她的人生。
二、从企业家到“助学痴”:放弃地产,扎根贫困山区
坤叔的助学并非简单的资金捐赠,而是倾注了全部精力。1997年,湖南凤凰县一名作家带着11名贫困学生资料找到坤叔,他毫不犹豫承诺资助全部学生,并坚持“一管到底”——资助至学业完成。此后,他深入湖南、广西、贵州等地,足迹遍布129个贫困县,累计行程超120万公里,资助学生人数从最初的11人扩展至9106人。
为专注助学,坤叔在2000年关闭了他的房地产公司公司,并于2011年成立“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倡导“捐出收入千分之一”的朴素理念。团队坚持三项原则:随缘结对、直接资助(不通过中间环节)、全程帮扶至学生毕业。
有网友留言说:“坤叔建了海天大厦就没有再做房地产了!如果他不是全心为助学事业,房地产应该发展到现在不得了!那时海天大厦才二千左右每平方。那时租他写字楼办公有幸认识到他!他虽资助那么多学生但自己绝对省!一直都是抽五元一包黄梅。”
三、助学精神:物质与心灵的双重关怀
坤叔的助学不仅是经济支持,更注重精神传递。他每年有200天奔波于助学一线,每到学校必问两句话:“收到钱了吗?”“给资助人回信了吗?”他强调资助人与受助者的直接联系,鼓励双方建立情感纽带。许多受助学生受其感召,主动将助学金让给更困难的同学,甚至毕业后加入助学团队。
例如,凤凰县学生麻文婷5岁起接受资助,成年后成为“千分一”团队骨干,她说:“张爷爷的怀抱永远温暖,我们要把他的善意传递下去。”
四、生命的终点与精神的延续
2025年4月13日,坤叔因病逝世,享年80岁。此时,他创立的助学团队已资助超9100名学生,其中千余人考入大学,真正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他晚年虽因身体安装多个支架减少奔波,但仍坚持参与助学活动,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五、社会评价与遗产
坤叔的助学事业被媒体誉为“从暴发户到慈善家”的典范。他拒绝“作秀式公益”,坚持亲力亲为,累计发放助学金超8000万元、衣物12万件、文具食品数百吨。湖南凤凰县为其举办30周年助学图片展,称他“让公益成为习惯”。
女儿张莹曾感慨:“他不只是我的父亲,更是数千多人的好父亲。”而坤叔自己则说:“助学让我的人生充满意义,孩子们的笑脸是我最大的财富。”
**结语**
坤叔用37年诠释了何谓“大爱无疆”。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慈善传奇,更是一曲关于坚持与奉献的生命赞歌。正如他常说的:“助学不是撒钱,是把心掏出来。”这份精神,将在无数受助者的接力中永远延续。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