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了两份备受瞩目的科创板IPO申请,它们来自中国两家最知名的本土GPU(图形处理器)设计企业——北京的摩尔线程(Moore Threads)和上海的沐曦集成电路(Muxi)。这两家均成立于2020年的“明星”初创公司,不仅在同一天开启了冲刺资本市场的征程,其创始团队的背景更如同全球GPU双雄格局在中国的投射:摩尔线程的核心团队源自英伟达(Nvidia),而沐曦的创始人则多有在美国超威公司(AMD)的履历。
这一“双子星”闯关IPO的事件,被业界视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节点。它清晰地揭示了在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的驱动下,本土AI芯片领域蓬勃的雄心与惊人的发展速度。然而,两家公司几乎同时披露的招股书,也以一种不加掩饰的方式,将国产GPU所面临的残酷现实公之于众:在“对标英伟达H100”的豪言壮语背后,是累计数十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尚待完善的产品生态,以及来自美国“实体清单”和CUDA软件“护城河”的双重高墙。这场“流血”冲刺,既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资本豪赌,也是对中国AI芯片产业能否“换道超车”的一次严峻考验。
以摩尔线程为例,其招股书描绘了一幅雄心勃勃的技术蓝图。这家由前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张建中创立的公司,旨在打造“全功能GPU”,即像英伟达一样,用统一的架构同时覆盖AI训练与推理、图形渲染和科学计算等多个应用场景。在其产品线中,最新曝光的MTT S5000加速卡被寄予厚望,招股书称其构建的千卡集群效率已超过“国外同代系GPU集群”,更有参与测试的用户透露,该产品是国内首款“真正对标H1A100”的高性能AI芯片。
然而,支撑这份雄心的,是惊人的资金消耗。招股书显示,在2022年至2024年的三年报告期内,摩尔线程的营业收入虽然实现了超过200%的复合年增长率,从4600万元增至4.38亿元,但同期的净亏损却分别高达18.4亿元、16.73亿元和14.92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50亿元。其研发费用更是持续远超营收,三年累计投入近40亿元。更令人震惊的是,其2024年的综合毛利率竟为-70.08%,这意味着公司在以低于制造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这是一种典型的、旨在抢占市场份额和培育早期用户的“烧钱换市场”策略。
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深刻地反映了GPU赛道的残酷性。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资本和生态的消耗战。在英伟达已经建立起绝对领先优势的背景下,任何后来者都必须通过巨大的前期投入,来追赶技术代差、构建软件生态、培育市场认知。对于摩尔线程和沐曦而言,此次IPO寻求的巨额募资(摩尔线程拟募资80亿元),正是为了给这场看不到终点的“流血”冲刺,补充至关重要的“燃料”。
摩尔线程与沐曦的同时登场,为这场国产GPU的突围战增添了更富戏剧性的色彩。两家公司的创始团队背景,恰好对应了全球GPU市场的两大巨头,这使得它们的竞争,仿佛是Nvidia与AMD长达数十年竞争的“中国镜像”。
以张建中为首的摩尔线程,其高管和核心技术团队中充斥着前英伟达员工。这一“英伟达基因”也体现在其技术路线上——追求统一的MUSA计算架构,试图复刻英伟达以CUDA平台一统江湖的成功模式。这种策略的优点在于其目标宏大,一旦成功,将能构建起一个强大的、高壁垒的生态系统;但其挑战也同样巨大,意味着需要在多个战场同时与行业巨头展开正面竞争。
而沐曦集成电路,则由前AMD高管陈维良创立,其团队也汇集了大量来自AMD的资深工程师。通常认为,AMD在GPU领域以其在图形处理和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深厚积累而著称。因此,沐曦的技术路径可能更侧重于在特定高性能计算领域实现单点突破,再逐步扩展生态。
这两家带有不同技术“基因”的公司,在中国本土的AI浪潮中,选择了相似的时间节点冲刺IPO,这绝非偶然。它标志着经过数年的研发和早期市场验证后,国产GPU的第一梯队已经走到了必须借助二级市场力量,来进行下一阶段更大规模研发投入和市场扩张的关键时刻。它们的对决,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AI算力的底层技术路线。
尽管雄心万丈,且背后不乏地方政府基金和腾讯、联想等产业资本的支持,但摆在摩尔ton和沐曦面前的,是两堵几乎无法绕开的“高墙”。
第一堵墙,是软件生态的“CUDA护城河”。英伟达的成功,远不止于其芯片硬件的性能。经过超过十五年的持续投入,其CUDA并行计算平台已经演化成一个拥有数百万开发者、海量成熟软件库和算法模型的庞大生态系统。对于全球的AI研究者和开发者而言,使用CUDA已经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和技术路径依赖。任何新的GPU硬件,无论其理论性能多高,如果不能提供一个同样强大、易用且兼容的软件生态,就难以获得主流市场的认可。构建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其难度和所需的时间、资金投入,甚至远超设计一款芯片本身。
第二堵墙,则是地缘政治下的“实体清单”。2023年10月,美国商务部将摩尔线程等中国AI芯片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尽管摩尔线程在招股书中称此举“未对其销售产品、提供服务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但其长远制约是显而易见的。被列入清单,意味着这些公司在获取利用美国技术制造的先进制程芯片(如台积电最先进的工艺节点)、以及关键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等方面,将面临严格的限制。这无疑扼住了国产GPU在性能上追赶世界顶尖水平的咽喉。
综上所述,摩-尔线程与沐曦的联袂IPO,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重压之下奋力突围的生动写照。它们承载着中国在AI算力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希望。然而,招股书中触目惊心的亏损数字,以及其面前横亘的软件生态与地缘政治两座大山,预示着它们的上市之路乃至未来的发展之路,将充满荆棘。资本市场将如何为这份承载着巨大风险的国产化雄心定价,以及它们能否最终将巨额投入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成功,将是未来几年中国科技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