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扶桑
从日常开始,带你重新发现一个深度日本
据说江户在初夏河上纳凉时举办烟火大会是从享保十八年( 1733年)开始的,每年大约是在五月二十八日到八月底的三个月中举行。 一说起初夏河上纳凉就会联想到放烟花,当时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在第一天放烟花,而是在三个月的期间内,随时随地都会放烟火。
还有,虽然初夏河上纳凉和烟火大会是夏季具有代表性的风景,但是按照农历的话应该是在七月到秋季之间,因此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在秋天进行的。
2012年隅田川花火大会
有关江户最早放烟火的时期,江户学学者三田村鸢鱼在《两国河上纳凉)(中央公论社出版,(三田村鸢鱼全集)第九卷)中做了如下描写:
有记载说庆长十八年( 1613年)八月六日黄昏时分,放烟火的唐人来到外城,在外城放烟火。记载还说这位所谓放烟火的唐人是从长崎来的,名字叫英吉利西。之后在宽文八年(1668年)七月,幕府将军在城外观看烟火。第一次是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第二次是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
参照《台德院殿御实记》和《严有院殿御实记》中庆长年的记录,说: “唐商等从长崎到骏府来参拜。听闻其中有人极擅长放烟火。(骏河记)三日,有蛮人等来骏城拜谒。英吉利西人献上猩红色布料、弩、铁炮及千里眼。六日,请擅长烟火术的唐人给将军展示其技术。(中略)同六日,将军在骏府城外观看唐商放烟火。”似乎庆长年那一次放烟火不是在江户而是在骏府。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台德院殿也就是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是在骏府看的烟火。我总觉得是与德川家康搞混了。有关幕府将军的正式记录出现这种情况当然值得注意,不过我只是就放烟火这一层面略加解释而已。
在宽文时期,某年七月十七日的记录说: “将军在外城御览烟火。而当日在各处官邸内放烟火,因出现火警故不可再放,令今后必须严禁,但海滩等地则不在禁内。”由此可见观看烟火确有其事,但似乎其结果反而招致新令出台,加强了限制。
从庆长十八年( 1613年)到享保十八年(1733 年)有一百二十年的时间,在其后的六十五年中,可能是 经历了漫长岁月以后,禁令也逐渐宽松了,慢慢地在横跨大河的两国桥上游就由玉屋承办,而在下游则由键屋承办,烟火大会也就逐步成为每年夏季到秋季的例行活动了吧。
歌川广重《名所江户百景》中描绘的两国烟火
当然,在这之前,在大河两岸的大名宅邸内放烟火活动一直都很盛行。由战场上的狼烟和火箭发展而来的武士家族的烟火都是往上的纵向烟火,而商业手工业者放的烟火大都是往四周散开的横向烟火。而到了享保时期,纵向和横向结合在一起的烟火大会也成了一种振兴经济的对策,期待它能够带来公共投资的效果。
商业手工业者们也积极参与举办河上纳凉烟火大会,大河两岸的酒家、水路运输业和游船业者占大会赞助单位的一半以上。
另一方面, 烟火大会期间柳桥的艺妓们也都全部停止营业。这并非自己甘受经济损失而要前往观赏烟火,而是为了江户人的自尊和骨气。江户人决不会趁大批客人到来之际大赚一笔的。 这是一种悖理的做法,就像对自己商店字号颇感自豪的鳗鱼铺子一样,会在伏天的丑日关门以显示自己的大气。
2 017 年的 板桥 花火大会
对这种悖逆心理,我们暂不深究,隅田川的烟火大会是以樱桥为舞台的,而远在上游的板桥 ·户田两处的烟火大会则是以两国桥为界,分别由玉屋和键屋举办,隔着岩渊水门,那连续发射大颗烟火的精湛技术,令人十分怀念。板桥与户田,台东与墨田,都是隔岸相对的对称组合,它们之间互不对立反而连成一体,成为夏季的亮丽风景。而现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则以河为界,将两岸分隔开来了,其结果想必不仅会使得城市荒废,而且 对于沿岸的居民而言,要想再次看到两岸共同举办的夏夜的烟火大会,不要说是一瞬值千金,即便是万金散尽也会觉得出乎寻常的超值吧。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