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区科学教育创新成果亮相第七届教博会多维实践助力北疆科教发展

11月15日至17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珠海举行。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代表,康巴什区携“破壁融合、全境赋能的内生型科学教育创新生态”科学教育创新成果参展,通过“内联互促、外联渠道、互联共享”的区域实践路径,展现了立足北疆生态的科学教育特色模式,吸引了与会专家及教育同行的密切关注。




系统化实践:

协同育人机制破解资源碎片化


康巴什区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为原则,成立科学教育联席委员会,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及20余个主题式科普实践基地资源,形成“资源整合—课程创新—实践赋能”的全链条育人体系。通过“学校下单、青少年发展中心买单”的精准对接机制,有效解决了校内外资源分散、合作碎片化的问题。例如,与奇瑞汽车城合作的《赛车梦工厂》项目、与鄂尔多斯机场联合设计的《少年机长》项目,累计覆盖3万余名学生,推动科学教育从课堂走向产业实践。


课程创新:

“五大课程群”凸显北疆特色


围绕国家“五大任务”战略定位,康巴什区结合地域特色,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博士流动站指导教师设计课程,开发生态科学、国防科学、能源科学、农业科学和人工智能五大课程群。以生态科学课程为例,“红领巾治理荒漠”项目依托库布其沙漠治理基地,构建“基础认知—系统探究—创新实践”三层递进模式,引导学生从土地修复到植被种植,逐步深化科学探究能力。课程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融合的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解决生态问题。



师资建设:

“双导师制”与四级成长体系

提升专业水平


康巴什区通过“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实现科学教师与科技导师的双向流动。目前全区科学副校长覆盖率达100%,聘用科技导师211人,构建“新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领军教师”四级成长体系,依托7个科学名师工作室和9所示范校,与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发44门校本课程,形成“校内基础实验+场馆深度探究”的分层教学模式。2024年,科学教师获国家级荣誉近百项,60余篇成果发表于核心期刊,师资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实践赋能:

全场景学习空间助力科学素养提升


康巴什区通过升级实验室体系和拓展实践基地,打造“实验室—产业一线”全场景育人空间。


STEM实验室、人工智能创客空间等新型教学场域实现100%探究式实验开出率。区域科学社团达80余个,学生年均参与科学实验3-5次,2024年斩获自治区级以上科学类奖项170余项。截至目前,2025年再获百余项。科学节、好问题大赛等品牌活动覆盖师生1万余人次,学生科学素养监测数据持续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会反响:

展区互动与交流成果显著


在教博会现场,康巴什展区通过课程案例、学生科创成果及区域创新成果,生动呈现了区域科学教育创新生态。展会期间,康巴什团队与教育同行深入交流,探索“一带一路”科教协作网络,计划将北疆生态治理经验与沿海科创资源融合,打造“守护北疆家园,科学强国筑梦”的教育品牌。多位与会专家对康巴什“12345”科学教育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科教融汇、馆校协同”路径为区域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参考。


未来展望:

深化创新路径,引领科教发展


未来,康巴什区将在推动科教资源“数字孪生化”,建设数字实验室与云端科创平台;构建“问题链驱动”的跨学段课程体系,实现煤炭能源、防沙治沙、水资源保护等北疆地域特色课程从小学认知到高中职业规划的全链条衔接;拓展“一带一路”科教协作网络,让北疆科学教育经验与沿海科创资源深度交融等三个维度上深化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科技   多维   北疆   助力   科教   成果   科学   课程   生态   区域   资源   实验室   校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