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陈芋汐主教练余晓玲背景被扒,难怪爱徒世锦赛连夺三冠

文|迢千

编辑|影娱先锋


2025世锦赛落下帷幕,最终中国队位列金牌榜、奖牌榜双榜第一!

陈芋汐是本次中国队唯一的三金得主,创造历史!

可当镜头切向教练席,那个被称作“跳水界隐形操盘手”的余晓玲,此刻正悄悄红了眼眶。

要知道,当年的陈芋汐还是个连10米台都不敢跳、差点被淘汰的小姑娘。

是余晓玲,硬生生把她带成了中国跳水史上最年轻的“四冠王”。

这位金牌教头的手里,到底藏着什么魔法?

01师徒羁绊

余晓玲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就写满传奇。

1971年出生在柳州的她,7岁练体操,12岁因身高问题转投跳水。

17岁就凭着利落的入水动作拿下全国锦标赛1米跳板冠军。

职业生涯里,她一共攒下30多枚奖牌,这每一块奖牌背后,都是对动作精度的极致打磨。

1998年退役后,余晓玲转身投入到跳水教练的工作之中。

运动员时期对“精准”的执念,成了她执教的底色。

风格比当运动员时更“硬核”。

这份执念,也让她成了陈芋汐的“伯乐”。

当时12岁的陈芋汐站在10米台边,从小怕水的她望着下方的水面直打颤。

连续几次的退跳,其他教练摇着头觉得“这孩子心理素质不行”。

可余晓玲却注意到,她的动作比同龄孩子稳,坚定的选择了她。

真正的挑战从训练馆开始。

陈芋汐第一次练207C动作时,由于角度不对,导致整个人脸朝下砸在水面上。

余教练训斥道:“空中数数了没有?数数啦?在哪知道吗?”

虽然话语严厉,却还会在每次结束之后细心安慰。

为了帮陈芋汐克服恐惧,余晓玲给她量身做了个“恐惧脱敏计划”。

她将跳板经验跨界融入跳台训练:从3米台开始慢慢往上加高度。

慢慢帮她克服心理上的困境。

从转体时的角度控制,到空中翻腾的秒数拿捏,余晓玲把自己当运动员时的“看家本领”全教了出去。

一个动作,陈芋汐练到胳膊抬不起来,余晓玲就陪着她做模拟。

手里捏着秒表数:“1秒起,2秒转,3秒打开,记住这感觉。”

正是这样“0.1分就要磨几百遍”的“魔鬼训练”。

让曾经怕高的小姑娘,后来跳出了被裁判称为“教科书级别”的动作。

02从伤病到四冠神话

陈芋汐的成长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2020年东京奥运会延期,15岁的她遭遇“发育关”暴击。

半年突然长高10厘米,原来的动作全变形了。

余晓玲没急,蹲在电脑前对着视频一帧帧扒动作。

并且要求她不能大吃大喝,说这样“转体角度能减少偏移”。

就这么一点一点的调整,最后东京奥运会双人10米台,陈芋汐稳稳把金牌揣进了兜。

现在看全红婵也遇上“发育关”的难题,才更明白那会儿的陈芋汐多不容易。

能跟状态正猛的全红婵对上劲儿,背后是真下了狠功夫。

但更严峻的考验在巴黎奥运会前。

陈芋汐被查出髋关节积液6毫米,队医警告“可能影响行走”。

余晓玲抱着CT片研究了许多天,把医学数据和训练计划拧在一起:哪儿能使劲,哪儿得省着用。

师徒俩就这么边练边养,硬是扛了过来。

陈芋汐不仅带伤在巴黎拿了银牌,跟全红婵搭档的双人赛还摘了金。

更厉害的是,才歇了三个月就满血复活,重回巅峰状态。

到了新加坡世锦赛,余晓玲的“战术手册”又显了灵。

从第一跳到最后一跳,分数只增不减,完全没有对比赛的松懈。

当陈芋汐以430的总分断层夺金,她一头扎进余晓玲怀里就哭了。

这眼泪,是憋了太久的委屈,也是给师徒俩一路走来的最好答案。

03争议与荣耀

从带陈芋汐开始,余晓玲的执教方式都不缺讨论声。

有人说她管得太细:陈芋汐每周得称7次体重,吃多少克肉、几口菜都得掐着数,连生理期都得跟着训练节奏调。

有家长瞅着心疼:“这不是把孩子框得太死了?”

但跳水队公开的数据就摆在那:陈芋汐长身体那几年,体脂率和骨密度都比同龄人好。

懂行的人说,这哪是瞎管,是把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提前按住了。

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全红婵因伤退赛,网上有人嘀咕“陈芋汐赢得不光彩”。

余晓玲啥也没说,转头就给陈芋汐的动作难度往上提了提,从3.2升到3.4。

决赛时就算领先优势明显,还要求弟子“每一跳都按满分标准完成”。

最后陈芋汐拿了世锦赛四连冠,用实力把闲话堵了回去。

和全红婵教练陈若琳的“温情路线”比起来,余晓玲的“铁血”更是常被讨论。

陈若琳带徒弟像大姐姐,训练完会好全红婵说笑。

余晓玲呢,脸上总绷着,说话直来直去,被戏称“铁血教头”。

但铁血背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柔软。

业余时间,她会像家长一样关心陈芋汐的生活起居,天冷了提醒加衣服,食堂的菜不合口就自己动手做点给她加餐。

这些默默的付出,都成了陈芋汐成长路上最温暖的支撑。

她们的师徒情,也在跳水台上写下了最动人的故事。

当陈芋汐在新加坡泳池边泪洒赛场时,余晓玲脸上的笑容,或许道尽了所有。

有对弟子涅槃的欣慰,有对岁月不居的感慨,更有对中国跳水精神的注解。

未来,还会有更多像余晓玲这样的教练,在岸边默默守候。

也会有更多像陈芋汐这样的小将,从台上纵身跃下。

跳水台只有10米高,却承载着几代人的执念。

中国“梦之队”从不是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一代代人都在为这项事业不断的付出和传承。

结语

当新的小将站上10米台,或许会在训练日志里读到余晓玲的名字。

那时他们会明白,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成功的路径。

而是学会在每一次起跳、转体、入水时,都带着对跳水的热爱与敬畏。

这,或许就是跳台之上,比金牌更重的东西。

部分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陈芋汐夺世锦赛单人项目第四金,加冕本届赛事三冠王

澎湃新闻|16岁上海姑娘陈芋汐跳水夺冠,出身体操世家,3岁就立志要去奥运会

极目新闻|中国首位05后奥运冠军陈芋汐:怕水的女孩在巴黎斩金夺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6

标签:体育   爱徒   主教练   世锦赛   背景   余晓玲   跳水   动作   巴黎   教练   中国   运动员   中国队   跳台   东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