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空调没有风扇,他们如何避暑呢?总不能不穿衣服在外跑吧

一到夏天,现代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空调和风扇。

但在古代没有电器,那时候的人怎么熬过酷热的天气?

古人的“房子空调术”

别以为他们过得轻松,实际上古人也常常被热得受不了,为此,古人只能想尽办法对抗高温,大体上。

他们的办法分两类:一类是改造环境,让居住的地方凉快;另一类是调节自身,增强身体对炎热的适应力。

先看住房方面,老百姓讲究顺应自然,盖房子时会挑靠山临水的位置,借助自然风道形成穿堂风,比摇扇子要舒服得多。

屋子的结构也有讲究,比如屋檐做得特别长,能有效遮住正午的烈日,很多四合院或者民居中间都有天井,看似是空地,其实利用空气对流,把室内的热气往上抽走,空气流通就会凉快不少。

还有一些地方的人干脆往地下修房子,像窑洞或半地下式的居所,地底下温度常年稳定,不管外面多热,地下屋里都能保持在十七八度,就像天然的恒温房。

不过,环境改造和财富挂钩,家境越好,享受的就越精细,富裕人家会在院子里修凉亭、水榭,屋子临水而建,微风吹过水面,带来凉爽的空气。

条件好的家庭还会用井水降温,把水储存在石缸里,室内气温比外面低一些,要是到了皇帝级别,那待遇更是普通人想象不到的。

唐代的宫殿里曾经修建过“含凉殿”,可以算是古代的豪华降温设备,工匠先用水车把井水抽到屋顶,再让冰凉的水顺着檐口流下,形成一层层水帘,既能遮挡太阳,又能把热气降下来。

殿里还安装了巨大的木制风扇,靠人力或机关推动,慢慢转动,把带着水汽的风吹满整个大殿,这样一来,殿内的温度明显比外面低,皇帝在里面就能舒服地避暑。这基本就是古代版本的“中央空调”。

除了靠房子里的凉亭、漏窗、通风设计来降温,他们还在穿的、用的、吃的上动足了脑筋,直接针对身体想办法。

从衣食住行里找清凉

先说穿的,普通老百姓夏天最常穿的是葛布、麻布这种料子,轻薄透气,吸汗快干,穿起来凉快又便宜,有钱人就更讲究了,追求轻到几乎不存在的衣服。

唐代的富贵妇人也很会穿,喜欢披纱,轻薄飘逸,既透风又显得漂亮,其实不管是富人还是百姓,古代衣服普遍宽松,宽袍大袖就是一个天然的通风口,走路的时候空气一进一出,热气自然就散开了。

再说用的东西,最普遍的当然是扇子,几乎人手一把,从最常见的蒲扇,到羽毛扇、纸扇、团扇,既能扇风纳凉,又能当装饰,文人拿着更显风雅。

但要说最奢侈的降温方式,还得是用冰,早在周朝,就有专门管理藏冰的官职,冬天的时候在河里切大块冰,放进深挖的冰窖,夏天再取出来用,相当于早期的冰箱。

到唐宋时期,冷饮小摊在街头已经随处可见,花样也不少,比如“冰雪冰元子”“蜜沙冰”、“荔枝膏”等等,听着是不是都好吃。

当然,普通百姓没有冰窖,就只能用井水来凑合,把西瓜、梨之类的水果丢进井里镇一镇,拿出来就有冰凉的口感。

除了在环境和身体上想办法降温,他们还特别会调整作息和生活方式,这里面,文人雅士和老百姓的过法差别就很大。

有钱有闲的文人,把避暑当成一种讲究的生活,他们不跟烈日硬碰硬,常常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错开最热的时候。

有条件的还会搬到山林、寺庙,找棵大树底下坐着,下棋、喝茶,可这种清凉背后,其实挺奢侈,不用为生计奔波,才能有闲心慢慢纳凉。

老百姓可没那么多选择,夏天再热,农活也不能停,烈日下照样要下地,能做的就是利用零碎的时间赶紧乘凉,一群人摇着蒲扇聊天,没有电器,他们就顺应自然,把一切身边能用的东西都变成“降温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历史   在外   风扇   古人   空调   井水   讲究   热气   夏天   烈日   古代   空气   自然   文人   蒲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