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阅兵活动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走到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这座英雄的丰碑将再次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37.94米,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由毛主席起草、周恩来总理书写的150字碑文。
自1949年9月30日奠基,历经近9年建设,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它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首个国家级纪念碑,更是亿万中国人缅怀先烈的精神地标。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
不过,很多人驻足瞻仰时会有疑问:中国共产党是人民解放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何这座纪念英雄的丰碑,铭文和设计里却没直接出现“中国共产党”的字样?
其实,答案就藏在纪念碑的初心、格局,以及那些凝固历史的雕刻细节里。
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碑文。
首先要明确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从诞生之初,就不是某一政党的纪念标识,而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丰碑。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同志带领全体政协代表为纪念碑奠基。当时的核心诉求很清晰:纪念“从1840年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所有人。
这里的“人民英雄”,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跟党走的战士,也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中舍生取义的志士。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甲午海战的邓世昌,还有辛亥革命中流血的烈士。若刻上“中国共产党”,反而会缩小纪念范围,有悖“全民缅怀”的初衷。
其次,碑文中的时间维度,早已暗含党的领导逻辑,而碑身雕刻则直观再现了这一历程。
纪念碑碑座四周有10幅巨型汉白玉浮雕,总面积达400余平方米,从1840年到1949年,按历史顺序浓缩了中国人民百年抗争史:
这些浮雕没有突出任何政党符号,却用史实清晰呈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和政治领导核心。这种用历史叙事代替文字标注的方式,比直接刻字更有说服力。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再者,这种“无政党名称”的设计,结合雕刻的全民视角,更能凝聚全民族的情感共识。
浮雕里的人物,既有冲锋的战士,也有支援前线的百姓;既有工人、学生,也有农民、知识分子,他们都是“人民英雄”的缩影。
纪念碑是写给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家书”,无论地域、信仰、背景,看到这些雕刻,都能想起祖辈为民族独立的抗争。若加上特定政党名称,可能会让部分人产生“这是某一群体的纪念物”的误解,反而削弱了“团结全体人民”的力量。
而如今的设计,让“人民英雄”成为超越一切的关键词,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早期体现。
说到底,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刻“中国共产党”,不是“忽略”,而是“升华”。
它用更宏大的历史视野、更包容的民族情怀,以及具象化的雕刻叙事,告诉所有人: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把先烈的牺牲、民族的未来放在首位。
这座没有政党名称的丰碑,恰恰最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英雄事业的继承者,更是人民利益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经过》,收录于《梁思成全集》第五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