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1 月 9 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核心配套活动 ——“国际设计趋势发布会” 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圆满举办。作为进博会平台上聚焦设计创新的重要对话场,本次活动由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国际设计科学学会(美国)上海代表处、《国际设计科学学报》编辑部、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协同承办,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设计机构、龙头企业、高校的50余位代表参会,以 “融通创新・设计赋能” 为主题,构建起一场跨越国界、覆盖多领域的设计智慧盛宴。

全球视野锚定方向:设计科学成果首发布
上午 10 时,发布会在《国际设计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徐媛媛博士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率先发布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核心成果,引发全场关注。他提出,学会已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设立代表处,将深度链接进博会全球资源,推动设计科学与国际经贸的 “双向赋能”—— 此次发布的跨学科研究框架、全球设计发展共识,以及 5 位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得主名单,为行业提供了理论坐标系;而国内首个《乡村美学导则》与 10 个乡村美学小镇典型案例的推出,则为设计落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本。周武忠教授进一步透露,学会将推动《国际设计科学白皮书》的实践研究与《国际设计科学学报》的学术建设深度联动,构建 “理论 - 实践 - 传播” 三位一体的设计科学发展生态。
跨国对话碰撞思想:中日韩德五位大咖解码设计未来
作为发布会的核心环节,“设计科学与教育” 跨国对话汇聚了中日韩德四国历届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得主,通过视频连线展开深度分享,为全球设计发展提供多元视角:

中国设计学奠基人张道一教授:围绕设计、设计科学及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分享了认知。他认为 “设计”本质是 “设想与计划”,并不复杂,早年在中国是工艺美术领域专用词,20 世纪早期陈之佛提倡现代图案时曾用,因误解有人以为是西方新译词,实则 30 年代《辞海》已清晰释义。近几十年 “设计”成常用词,应用延伸至科技、规划等领域,如 “国土设计”“伦理设计”,绘画领域的 “章法”等本质也与设计相通。他接触设计科学学会后,才将 “设计” 与 “科学” 关联,认为 “设计科学” 范畴远超其研究的图案与工艺美术,可触及宏观议题。对于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及相关委员会的提名,他既荣幸又敬畏,坦言需学习履职,表示未来会深耕相关领域。

日本地域振兴设计先驱宫崎清教授:以 “设计是丰富人类生活与文化的科学” 为核心,阐释其 “人、文、地、产、景” 五位一体地域振兴理念。他以日本三岛町改造为例,分享如何通过传统工艺活化(如木质器具、山葡萄藤编织品开发)与 “特别町民” 制度,实现乡村人口回流与经济十倍增长,印证了 “居民主体、设计赋能” 的乡村振兴路径。

日本医疗设计专家国本桂史教授:围绕 “设计改善生活” 的理念,复盘其职业生涯两大核心实践 —— 在工业设计领域,以 “倾听用户、早期原型、诚实评估、耐用易修” 原则参与三菱帕杰罗等经典车型设计;在医疗设计领域,联合医工设团队研发 OPUS1 KUNIMOTO 喉镜、3D 打印定制髋关节假体,推动设计成为医疗创新的 “核心工具”。

韩国 “幸福设计” 倡导者金泰浩教授:创新性引入幸福经济学理论,测算出 “一件优秀设计年均创造 1.75 万美元价值增量,10 万人使用即可年增 17 亿美元社会资本”,但指出该价值尚未纳入 GDP 核算体系。他以自身设计的 “40 年耐用电风扇” 为例,呼吁行业建立 “设计社会价值转化机制”,在 AI 时代推动设计师从 “创意劳动者” 升级为 “幸福医师”。

德国设计哲学学者 Thomas Friedrich 教授:依托平面设计与哲学跨学科背景,提出 “设计需以哲学构建理论与历史体系” 的观点,强调设计不是孤立的美学实践,而是需融合 “图声词多感官协同”“共情用户”“人文属性” 的系统工程。他分享了在曼海姆应用科技大学推动 “设计科学化” 的经验,为设计学科的理论深化提供了德国视角。
多维议题聚焦实践:设计赋能产业与社会创新
在专题演讲环节,国内设计领域专家围绕色彩战略、AI 设计、国潮传播、数字化生态、艺术乡建五大前沿议题,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洞察:

傅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在《超越美观 —— 塑造未来出行的色彩战略与涂装创新》中指出,汽车色彩设计是 “品牌基因的视觉表达”,需根据 “灵动、强悍、斯文” 三类运动感定位差异化设计 —— 如强悍运动型车型多采用高饱和金属色,斯文运动型则偏好低明度莫兰迪色;他以黄色汽车的流行变迁为例,印证技术(如金属漆工艺)与文化(如复古潮流)对色彩偏好的双重影响。
陈璞教授(德国 IU 国际应用科技大学):在《智能设计的未来:AI 驱动下的设计趋势变革与德国实践》中提出,AI 正推动设计行业从 “工具革新” 迈向 “思维重构”。他以德国双元制教育中的 “AI 辅助用户体验分析” 课程为例,说明设计师需从 “创意执行者” 转型为 “AI 系统引导者”,并强调 AI 与可持续设计、跨文化创新的融合将成为核心趋势。
崔莉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国潮设计在广告创新传播中的研究》中,以百雀羚 “国潮品牌转型”、潘婷 “非遗发绣联名”、潮宏基 “一城一非遗” 为例,指出国潮设计已成为品牌年轻化的 “核心抓手”,但需警惕 “符号堆砌”“同质化竞争” 等问题,未来应深耕 “文化精神内核”,构建 “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平衡” 的传播体系。
李敏教授(上海大学):在《AI 时代:人类数字化生活设计生态的新范式》中提出,数字化设计正从 “工具应用” 进入 “生态共生” 阶段,需突破 “纸媒中心” 传统范式,构建 “App+AI” 融合的新生活场景。她呼吁设计行业关注 “老龄化数字化适切性”“数字伦理” 等议题,推动数字化设计服务全民福祉。
周之澄副教授(东华大学):结合上海设计 100 + 正选项目 “我为乡村种风景”,强调乡村设计需守住 “乡村性” 底线 —— 即依托特色产业(如江南蚕桑、竹编)避免 “千村一面”。他分享了高校师生与设计师共同参与的 “乡村公共空间改造” 案例,说明艺术乡建不仅是 “美学提升”,更是 “文化修复与居民参与” 的系统工程。
此外,徐媛媛博士在《国际设计科学学报与 <国际设计科学白皮书>》演讲中,详细介绍了两大学术载体的定位 —— 学报聚焦 “设计跨学科研究成果传播”,白皮书则侧重 “国际设计科学发展脉络梳理”,二者将共同为设计产业提供 “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闭环对接促转化:从思想碰撞到合作落地
在设计项目对接环节,参会企业与设计机构围绕 “汽车色彩应用”“AI 设计工具研发”“乡村设计项目落地” 等议题展开深度洽谈,最终达成“吕巷果宇宙”等多项初步合作意向,涵盖设计咨询、联合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会后,部分代表赴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及周边乡村示范点参观,实地感受 “设计赋能空间营造” 的实践成果,实现 “理论学习 - 实地感知 - 合作对接” 的完整闭环。
作为第八届进博会的 “设计创新名片”,本次发布会不仅搭建了全球设计界的对话平台,更以 “跨国协同、产学研融合、理论实践并重” 的特色,为设计赋能全球经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 “中国方案”。未来,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将持续依托进博会平台,推动设计科学成为 “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助力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创新性的国际设计生态。
作者:国际设计科学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陆家嘴金融网
责编:刘暑冰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