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首次详细回应了“鸿蒙是安卓套壳”的争议,并揭示了鸿蒙生态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一个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为何难以获得国内手机厂商的支持?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考量?
近年来,华为鸿蒙系统的发展迅猛,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除了华为自家设备外,几乎没有其他国内手机厂商宣布适配鸿蒙系统。这引发了不少人的疑问——为什么国产手机厂商不愿意支持我国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
余承东在节目中坦言,操作系统生态的建设陷入一个经典悖论:如果等待生态完全成熟再推出系统,可能会因为缺乏用户支持而难以立足;如果过早推出,又可能因应用适配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华为初期选择兼容安卓应用,核心目的是解决生态空白问题。这种“双框架”设计(鸿蒙微内核+AOSP兼容层)在鸿蒙1.0-4.0版本中被采用,确保了用户的基本功能需求。
生态迁移的艰巨性不容小觑。余承东坦诚表示,历史上不乏因迁移难度过大而导致失败的案例。
以微信为例,由于其采用原生语言开发,要适配原生鸿蒙,需要对底层和上层的大量代码进行重新编写和测试,这相当于开发一款全新应用。特别是十年前的老代码缺乏完整注释,拆解与重构耗费的时间远超新功能开发。
“一切都是从0开始,团队没有人基于鸿蒙操作系统做过应用,需要对着华为给的操作文档一步一步学”。
虽然鸿蒙系统已经全面开源,但其应用市场和生态环境相对新鲜。相比之下,安卓系统在应用生态和市场方面更加庞大和成熟,众多应用和硬件厂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和适配。
对手机厂商来说,切换操作系统的成本极高。不仅要重新适配硬件,还要担心用户体验差异带来的市场风险。此外,华为本身就是手机市场的竞争者,其他厂商可能不愿将自己的命运交给竞争对手的平台。
尽管面临挑战,但发展自主操作系统的战略意义不容忽视。一旦发生极端情况,安卓被锁死,国人手中的安卓机集体瘫痪,国家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
余承东提出了“三分天下必有其一”的战略目标。目前,鸿蒙系统已经获得CC EAL 6+国际安全认证,成为全球首个通过该认证的通用操作系统。
尽管前路艰难,鸿蒙生态正在加速崛起。余承东透露,鸿蒙生态将在2024年底实现与安卓、iOS生态的全面看齐。
目前,全球已有超220万开发者加入鸿蒙生态,开发出超过90万个应用。华为计划未来三年再投入500亿元用于生态建设,目标在2027年前实现鸿蒙生态全球市场份额超20%。
华为六年累计投入超百亿元研发资金,每年动用超万名工程师参与开发。这种投入规模在操作系统领域极为罕见。鸿蒙系统超1.3亿行的代码积累,大部分由华为自主研发。
尽管道路曲折,但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对于国家科技安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鸿蒙的崛起,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