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完善布局,移动支付被普遍接受和应用。甚至有专家预测未来15~20年之内,现金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我国社会可能进入无现金时代。
在当前移动支付高度普及的大环境下,“留存现金”的建议看似古董、不靠谱,实则是最有利于应对现实风险的理性抉择。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压力加剧的社会现状,家庭储备5万元左右的现金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世界局势动荡,气候环境异常。当突发事件引发灾难,截断数字世界的“命脉”时,现金是物理世界的硬通货。
断电断网时唯一的支付手段:2025年上半年,全国因自然灾害导致超过72小时断电断网事件达97起。洪涝、台风等灾害中手机支付完全失效,而现金可即时换取食物药品等生存物资。
系统瘫痪的应急储备:银行系统故障,支付平台宕机或账户冻结事件频发,例如医院缴费窗口支付失灵,就曾经发生过),现金储备能有效的避免因技术依赖导致的“支付危机”。
避免流动性危机:当前社会负债人群剧增,被迫逾期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经济形势严峻,失业和裁员危机时刻可能发生。一旦遭遇裁员或账户冻结,现金储备可覆盖数月的刚性支出,为债务重组或延续生存提供“救命”缓冲期。
当前社会挣钱难,借钱更难。必要的风险储备是我们需要提前规划的。
当前移动支付的普及,让我们消费变得“随手可得”。也让我们极大限度的模糊和淡化了金钱的消耗感,加剧了债务的累积和现金,能够让我们重构消费认知。
现金能有效的遏制“无痛消费”的黑洞:当我们拿起手机扫码支付时,确实享受了便捷性,但却削弱了我们的支出感知。大家可能都经历过,不知不觉间账户就已经归零或透支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案例在使用现金后,一年的消费极度减少,更能有效的约束不必要的消费。
现金支付也是财商教育的实体教材:60%的小学生不认识50元纸币(甚至当下很多成年人对新版的现金都很陌生),青少年误将手机视为“无限提款机”。让孩子时常触摸纸币,计算找零的过程,比虚拟数字更能培养对金钱的敬畏和尊重。要想让孩子成才,首先要让孩子对钱有概念。
在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数据泛滥已成时代灾害。我们是否时常接到各种骚扰电话?我们是否时常接到各种推销信贷的短信?我们的信息是什么时候被转卖的呢?
当今我们的个人信息已经不再是隐私,你在吃饭、消费、出行等信息,都已经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源”。当然我们的存款账户安全问题也值得我们慎重。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银行可信吗?
现金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阻断消费数据被商业化。现金是最大限度保证隐私的支付方式。
87%的app违规收集支付信息。母婴店的一次手机支付就可能招致精准的推销,现金交易则避免消费偏好、健康隐私等数据进入算法模型。同时也能更好的防范诈骗风险,数字支付暴露的金融链路更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人来情往,现金都承载着数字红包无法替代的温度与仪式感。
礼仪场景的刚需:婚礼红包探病慰问等场合,实体红包传递的郑重感远超转账,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
突破数字支付限制:在偏远的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约30%的农村商户仍依赖现金交易探亲访友时,纸币仍是通行证。
留存现金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而言,确实不可能一下子支取5万元。甚至很多人都会讥诮“我连1万块钱存款都没有,哪来的5万现金”。
首先阶梯式储备:从每个月强制储蓄开始,逐步累积至3~6个月基本生活费,无须一次性备足5万。
分散式存放:留存现金分装于家中隐蔽位置。例如衣柜、书房,避免集中存放的风险。当前家中存放现金,被偷盗的概率大大降低。因为小偷也知道,绝大多数家庭不会存在现金。
现金的本质是风险对冲的工具——它不产生收益,却能在系统脆弱性暴露时守住我们生存的底线。当负债成为常态,这一叠“沉睡的纸币”,或许成为我们生存托底的“救命稻草”。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