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一则消息在美国政商界掀起不小波澜: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已经降到了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低。
美国多家媒体也几乎在同一时间“醒悟”般地报道:中国在悄悄抛售美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金融操作,而是一场安静但致命的“战略拆弹”。
更令美国媒体感到讽刺的是,这一切的起点,正是特朗普主导的那一套对华“极限施压”政策。
那么问题来了,特朗普以为的“铁幕”压制,怎么就变成了中国脱钩美元的新起跑线?
从2017年开始,特朗普提出了所谓“对华战略竞争”,表面上是经济脱钩,背后则是想用科技和贸易手段遏制中国发展。他上台后大肆加征关税,严控高科技出口,尤其是联合荷兰控制ASML的光刻机对华出口。
这被视作精准打击中国芯片产业的“核武器”。可结果呢?这类封锁非但没锁住中国,反而逼出了中国芯片行业的“自主革命”。
2025年初,中国在28纳米芯片的产能上已跃居全球前列,多个本土厂商在成熟制程领域取得突破。
技术封锁,不仅没卡住中国,反倒成了中国推动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的“催化剂”。《金融时报》甚至直言:中国已经成为“芯片制造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在外交层面,特朗普也试图拉拢盟友组成“反华联盟”,甚至提出要北约盟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
但这套操作,欧洲人并不买账。因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不仅令欧洲心寒,还让本就脆弱的跨大西洋关系雪上加霜。
法国、德国多次公开表示,拒绝卷入美中对抗,更倾向于“战略自主”。与此同时,韩国与中国的合作在李在明政府上台后明显升温,技术、经贸往来明显提速。在亚洲,美国的“包围圈”越来越难画圆。
对中国来说,这不是被动挨打,而是主动出击。面对封锁,中国选择的是“自力更生”加“广交朋友”。特朗普想建墙,中国却在铺桥。这场对决的剧本,似乎已经被改写。
如果说芯片和外交是中国的“外手”,那么抛售美债就是那只看不见的“内手”。
2025年以来,中国持续减持美国国债,最新数据显示已经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16年来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加快购入黄金,外储结构开始发生实质性调整。美国一些智库原以为中国“离不开”美债,结果却发现,中国在“离开”的速度比他们想得快得多。
为什么中国要这么做?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规避风险。美国财政赤字连年攀升,如今已经突破35万亿美元。
其中,军费预算就高达8950亿美元,几乎是中国的三倍。而这些开支,靠谁买单?靠债券。靠外部资金,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老客户”。
但问题在于,中国不想再为美国的“超前消费”埋单了。抛售美债,既是对美国财政不负责任的警示,也是对自身资产安全的重新布局。
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摆脱对美元依赖的长期规划中的关键一步。
中国此举可能刺激其他债权国跟进,如果更多国家选择减持美债,将对美国债市形成系统性冲击。
利率上升、融资成本增加、美元贬值,都是极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换句话说,中国不是在“抛弃”美国,而是在用行动告诉世界——金融霸权不是不可撼动的。
从表面看,美国经济依旧光鲜。2025年,美国GDP达到29.2万亿美元,看起来依然是全球第一。
但仔细一看,问题一大堆。靠什么撑起来的?债务。靠什么维持的?赤字。靠什么填补的?印钞。
过去几年,美国靠低利率维持消费热情,用撒钱搞基础建设,用巨额军费维持“全球存在感”。
这套玩法短期内看效果还行,但长期看就是饮鸩止渴。如今,通胀又开始抬头,美联储左右为难,既不能加息压通胀,又不敢放水刺激经济。左右开弓,难有退路。
而中国抛售美债,无疑是给这套脆弱体系点了一把火。一旦中国带头减持,美国财政部就得提高新债利率去吸引其他买家。
这意味着,美国政府未来的借钱成本会更高。对一个债台高筑的国家来说,这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更致命的,是市场信心的变化。美元之所以稳,靠的不是金本位,而是“信任本位”。但信任不是天生的,一旦大买家开始“跑路”,市场自然会开始怀疑这场游戏还能玩多久。
美元信誉一旦动摇,不只是美债难卖,更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去美元化”加速。
特朗普的政策,原本是想用强势压制中国,却没想到激起了反向脱钩的浪潮。
如今他重新执政,面对的却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国际金融格局。他可以选择继续加码对抗,但那只会让中国脱钩更快;也可以选择妥协,但这又会被国内视为“软弱”。进退维谷,正是美国当下最真实的写照。
从特朗普执政初期的咄咄逼人,到现在美国媒体的集体“反思”,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事实证明,简单粗暴的高压策略不但没能压制中国,反而逼出了中国更加坚定的战略自主路线。无论是科技突围,还是金融布局,中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挑战。
这不是一场输赢的较量,而是一场战略重塑。中国没有去挑战谁的主导权,但也不再甘做规则的“被接受者”。
而美国,尤其是在特朗普回归之际,是否愿意承认自己的误判,是否能从对抗转向理性,才是这场博弈的关键。
美媒的“猛然发现”来得不算晚,但也不算早。世界格局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谁在原地画圈,谁在悄悄换挡,将决定未来十年的走向。而这一次,中国显然准备得更从容,也更坚定。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