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句流传已久的话,在每个成年人的生命里都刻下过深浅不一的印记。当我们从嗷嗷待哺的孩童长成独当一面的大人,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也在时光的冲刷中渐渐老去。他们的头发添了霜白,脚步少了轻快,甚至开始依赖我们的陪伴与照料。于是,一个尖锐却真实的问题便横亘在许多人心中:年迈的父母健在,究竟是生命里最珍贵的幸福,还是不得不扛起的沉重负担?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藏着我们与亲情、与责任、与人生的深层联结,值得每一个人静下心来细细思索。
幸福的底色,是“有来处”的安稳与温暖。人生如同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在世间奔波忙碌,追逐事业、财富、梦想,却常常在疲惫迷茫时忘了,自己从何而来。而年迈的父母,正是我们人生坐标里最清晰的“来处”。他们记得我们第一次开口说话的语调,记得我们小时候闯祸后的委屈模样,记得我们离家求学时依依不舍的背影。无论我们走多远、飞多高,在他们眼中,我们永远是那个需要被牵挂的孩子。这种牵挂,是深夜里永远为你亮着的一盏灯,是电话那头絮絮叨叨的叮嘱,是每次回家时满桌热气腾腾的家常菜。这份无条件的接纳与疼爱,是任何外界的成就都无法替代的心灵慰藉。
去年冬天,我在医院陪护生病的母亲时,见过一对令人动容的父女。五十多岁的女儿每天推着轮椅上的老父亲来做康复训练,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常常认不出人,却唯独对女儿的声音有反应。女儿耐心地给父亲擦脸、喂饭,一遍遍地轻声呼唤“爸爸”,像照顾婴儿一样细致。有一次,父亲突然清醒了片刻,拉着女儿的手说:“丫头,辛苦你了。”女儿瞬间红了眼眶,笑着说:“爸,有你在,我才不辛苦。”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父母健在,意味着我们还有机会被当作孩子来疼爱,还有机会回应那份从小到大从未改变的深情。这种“被需要”与“被牵挂”的双向奔赴,正是幸福最本真的模样。
更难得的是,父母健在,让我们有了尽孝的机会,而尽孝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与成长。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孝顺父母,从来不是简单的物质供养,而是发自内心的陪伴与关爱。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受到晚年的温暖,也能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安宁。就像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是目送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 而尽孝,就是在这场目送中,多一些驻足,多一些回望,少一些日后的遗憾与悔恨。
我有一位朋友,事业有成,却常年在外打拼,很少回家。直到父亲突发脑溢血,他才匆忙赶回来,看着病床上意识模糊的父亲,他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好好陪父亲说过话了。在父亲康复的那段时间,他推掉了所有工作,日夜守在病床前,喂饭、擦身、按摩,像父亲小时候照顾他那样照顾父亲。那段日子,他累得瘦了十几斤,却觉得无比充实。他说:“以前总觉得赚钱养家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直到父亲病倒,我才明白,父母想要的从来不是大房子、好车子,而是儿女能常伴左右。能有机会陪着父亲慢慢康复,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 是啊,父母健在,让我们有机会弥补曾经的疏忽,有机会在付出中体会亲情的重量,这种幸福感,足以抵御生活中的一切风雨。
然而,我们无法否认,照顾年迈的父母,确实会带来诸多现实的压力,让人在某些时刻感到疲惫与沉重。这种压力,首先来自于时间与精力的消耗。人到中年,我们往往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应对工作上的竞争与挑战,又要照顾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原本就已经分身乏术。而父母年迈后,身体机能下降,病痛增多,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可能会频繁生病住院,需要我们请假陪护;可能会行动不便,需要我们每天接送、买菜做饭;可能会因为孤独而变得敏感多疑,需要我们耐心安抚、细心陪伴。
我的邻居张姐,就是这样一位“夹心层”的中年人。她的父母都已年过八旬,母亲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定期复查,父亲则因为脑梗后遗症,走路需要人搀扶。张姐的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照顾父母和孩子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每天早上,她要先送孩子上学,再回家给父母做早饭、测血糖、喂药,然后匆匆赶去上班;晚上下班,她要先去菜市场买菜,回家做饭、收拾家务,还要陪父母聊天、帮他们洗漱,往往要忙到深夜才能休息。有一次,母亲突然低血糖晕倒,她慌乱中送母亲去医院,折腾了一整夜没合眼,第二天还要强打精神去上班。她说:“有时候真的觉得撑不下去了,太累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陀螺,不停旋转,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日复一日的奔波与操劳,确实会让人心生疲惫,甚至在某个瞬间产生“负担”的念头。
经济压力,也是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父母年迈后的医疗开支往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无论是日常的药品费用,还是突发疾病的治疗费用、康复费用,都可能给普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对于那些收入普通、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这笔开支更是让他们不堪重负。我的一位同事,父亲患有肺癌,为了给父亲治病,他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每天看着医院的缴费单,他都感到无比焦虑。他说:“我不怕辛苦,就怕没钱给父亲治病。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父母身体好好的,我们的日子也不会这么紧巴巴的。” 除了医疗费用,父母的养老费用、生活开支等,也都需要儿女承担。这些现实的经济压力,让许多人在尽孝的道路上感到力不从心,也让“负担”的感受变得愈发强烈。
此外,照顾年迈父母还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与困扰。父母年迈后,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而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甚至会对儿女的照顾挑三拣四;也可能会因为害怕孤独而过度依赖儿女,让儿女失去个人空间。这些情况,都可能让照顾者感到委屈、烦躁,甚至产生心理失衡。有一位网友曾在论坛上发帖倾诉:“我每天尽心尽力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可她还是总不满意,说我照顾得不好,有时候还会冲我发脾气。我知道她是因为生病心情不好,可我也有自己的情绪,长期这样下去,我真的快崩溃了。” 这种心理上的内耗,往往比身体上的疲惫更让人难以承受。
但仔细想想,我们所谓的“负担”,真的是父母本身吗?其实不然。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他们从未将我们的成长视为“负担”,反而把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当作最大的骄傲。如今他们老了,需要我们的照顾,这不过是亲情的一种轮回,是我们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机会。那些看似沉重的压力,本质上是责任落地时的琐碎与艰辛,是生活赋予我们的考验,而不是父母带来的“累赘”。
就像张姐,虽然照顾父母让她疲惫不堪,但当她看到母亲的血糖控制得越来越好,父亲能慢慢拄着拐杖走路时,她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她说:“累是真的,但看到父母健健康康的,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只要他们还在,这个家就还完整。” 而我的那位同事,虽然为父亲的医疗费焦虑不已,但当他看到父亲在治疗后精神状态好转时,他说:“钱没了可以再赚,但父亲只有一个。能陪着他走过这段艰难的日子,我不后悔。” 其实,幸福与负担,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当我们以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父母的老去,以积极的态度去承担自己的责任,那些所谓的“负担”,就会转化为幸福的铺垫。
父母健在,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最坚实的依靠。有他们在,我们永远不会孤单;有他们在,我们就还有机会撒娇、任性,做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有他们在,我们的人生就还有牵挂,还有期待,还有前行的动力。而那些照顾父母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不过是我们为这份珍贵的亲情所做的小小回馈。
当然,我们也不必强迫自己做一个“完美”的儿女。照顾父母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学会平衡家庭、工作与生活。我们可以寻求家人的帮助,与兄弟姐妹共同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为父母提供更便捷的照顾;我们也可以给自己留一点私人空间,在疲惫的时候适当放松自己。只有当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陪伴父母,才能让这份亲情在温暖的氛围中延续。
时光匆匆,岁月不居。父母的衰老,是每个人都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而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光,也在一天天减少。或许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需要为父母的衣食住行操心,不再需要为他们的病痛奔波,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疲惫的“负担”,早已变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而那时,我们是否会后悔,当初没有多花一点时间陪伴他们,没有多一点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父母健在,究竟是幸福还是负担?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当我们经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我们终会明白,有父母可依、有亲情可守,才是人生最纯粹的幸福。而那些所谓的“负担”,不过是幸福路上必经的风雨,是让这份幸福更加厚重、更加珍贵的催化剂。
只是,当有一天,父母的身影彻底消失在我们的生命里,当我们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唠叨、看不到他们的笑容,当我们的人生只剩下归途,我们是否会真正懂得,当初那些被我们视为“负担”的日子,早已是上天赐予我们最温柔的馈赠?而此刻,正在为父母的老去而纠结、而疲惫的我们,又该如何在时光的流逝中,不留遗憾地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个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每一次的陪伴与付出里,藏在我们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中,等待着我们用一生去探寻、去书写。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