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深圳,郭台铭带着五十几号人在龙华租下厂房,挂出“富士康”的牌子时,大概没多想几十年后会怎样。
那时他一门心思接订单、扩厂房,靠着给苹果做代工,把工厂开成了横跨全球的“制造帝国”,最风光时员工超百万,连深圳的GDP都得算上他一份。
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三十多年后,当年自己厂里的一个流水线女工,会带着一家叫立讯精密的企业追上来。
2023年立讯净利润破百亿,员工涨到24万,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617亿,比好些县城全年的GDP还高。
这“第二个富士康”的崛起,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要说清楚这事儿,还得从富士康的起起落落讲起,郭台铭能把生意做这么大,核心就靠两条:接大牌订单,铺海量产能。
苹果的手机、电脑,大半都是富士康代工的,靠着这笔“大生意”,他在大陆建了几十座工厂,郑州、成都、深圳的厂区个个像小城,光郑州工厂巅峰时就有三十多万人。
2019年出了个岔子,美国开始卡华为脖子,苹果趁机卖得更火了,郭台铭这时却突然和华为划清界限,不光停了华为的代工订单,还放出话来:“富士康给大陆赏饭吃”。
这话一出口,不少人觉得不舒服,可更麻烦的还在后面。
苹果嫌大陆用工成本涨了,想把生产线往印度挪。郭台铭赶紧跟着去印度建厂,又是买地又是招人,雄心勃勃要把iPhone产能搬过去一半。
结果reality狠狠打了脸——印度工人手脚慢不说,做出来的手机一半都不合格,网友开玩笑说“带着咖喱味的良品率”。
工厂天天赔钱,郭台铭急得直转圈,印度政府当初答应的几十亿补贴迟迟不到位,反倒说他技术不达标。
当地工人还爱罢工,今天要涨工资,明天要放假,产能缺口越来越大。曾经说“赏饭吃”的他,这下轮到自己为产能发愁了。
就在富士康为印度工厂头疼的时候,另一家企业正在悄悄崛起,立讯精密的老板王来春,早年就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女工。
1988年她从汕头老家来深圳,进了富士康的车间,从拧螺丝做起,凭着肯吃苦、脑子活,十年就做到了管理层,还得了郭台铭的赏识。
1999年,王来春和哥哥王来胜凑钱买下一家香港公司,改名“立讯”,开始自己干。
起初没什么门路,就接富士康的小订单,做些电脑连接器、数据线,订单里四成多都来自老东家。外人都觉得这公司离了富士康活不了,说不定还会被打压。
可郭台铭没这么做,反倒给了不少订单支持,王来春却没满足,她知道光靠代工走不远。
2010年立讯在A股上市后,她开始“买买买”:收购昆山联滔,拿到苹果iPad的连接线订单;买下福建源光电装,闯进汽车线束领域;后来更是把德国莱尼集团收入囊中,那可是欧洲最大的汽车线束厂。
真正的转折点在2020年,苹果的AirPods耳机卖疯了,原来的代工厂英业达做不过来,良品率还低。
苹果找到立讯试试水,王来春二话不说接了单,谁也没想到,立讯把交货时间压缩到三天,做出来的耳机几乎没瑕疵,良品率快到百分百。
苹果CEO库克专门去立讯的昆山工厂看了,看完直夸:“这真是顶尖的工厂!”王来春笑着回了句:“能跟凤凰一起飞的,肯定是好鸟。”
就这么一句,立讯成了苹果的主力供应商,光AirPods的订单就拿了小半年的量,2021年来自苹果的收入占了一半还多。
立讯的增长速度快得吓人,2022年营收2140亿,一年涨了近四成;2023年净利润破百亿,员工一下涨到24万;2024年营业额2688亿,2025年刚开年,一季度就收了617亿。
有人算了笔账,这营收比好些地级市的GDP都高,当年那个做数据线的小厂,真成了能和富士康叫板的巨头。
王来春没止步于消费电子。这几年汽车电子火起来,她早早布局:2020年汽车业务收入才28亿,2024年就冲到137亿,翻了快五倍。
收购德国莱尼后,拿到了博世、宝马的订单;和奇瑞合伙建研发中心,专做智能座舱、高压连接器;连特斯拉的Cybertruck,中控模块都是立讯供货。
AI热潮里,立讯也没落下,高速铜缆、光模块这些硬技术,224G的已经量产,800G的也快成了。
英伟达、谷歌要的超级计算机,一下就接了两万台的订单。王来春说过,制造业不能守着老本行,得跟着技术跑。
能做到这些,离不开立讯的工人。24万员工里,光技术团队就有几千人,公司专门搞培训,教工人看图纸、调设备,生产流程改了又改。
有老员工说,在立讯干三年,手艺能顶上别处干五年的,这也是订单能做得又快又好的底气。
不过立讯头顶始终悬着把“剑”——太依赖苹果了,2024年苹果的订单占了立讯收入的七成,简直是苹果打个喷嚏,立讯就得感冒。
那年iPhone16卖得不如预期,苹果股价跌了不到3%,立讯开盘就跌了6%,一天蒸发好几十亿市值。
王来春不是没察觉。这两年她使劲推汽车业务,2025年一季度汽车电子增速超五成,就是想把鸡蛋分到不同篮子里。
2025年7月,立讯还说要去香港上市,筹钱建海外工厂、搞研发,想把生意做到全球去,不再只围着苹果转。
反观富士康,日子更不好过。印度工厂还在亏,郭台铭每天都得算产能缺口怎么补。
苹果也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了,屏幕订单分给三星、LG,连京东方都分了一杯羹,富士康的订单肉眼可见地少了。当年说“赏饭吃”的底气,早就没了。
这两家企业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从富士康靠规模和低价取胜,到立讯靠技术和效率突围。
几十年间,制造业的玩法早变了,郭台铭可能到现在都没想通,当年自己厂里的一个女工,怎么就做出了“第二个富士康”。
王来春的成功,不是运气,她懂制造的门道,知道客户要什么,更敢在技术上砸钱、在布局上抢先。
立讯的工厂里,既有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有研发室里的工程师;既有给苹果做的耳机,也有给特斯拉做的零件,还有给英伟达做的计算机。
制造业就是这样,没有永远的老大,今天你占着风口,明天就可能被赶超,富士康的困境,暴露了老一代代工模式的问题;立讯的崛起,证明了制造业能靠技术和创新换赛道。
现在的立讯,已经不是那个需要富士康“赏饭吃”的小厂了,24万员工、百亿净利润,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打工妹的奋斗,更是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郭台铭或许没想到,但市场永远会给有准备的人机会。未来的日子里,这场新老制造巨头的较量,还会继续下去,而这恰恰是推动行业向前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