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V”饮料。
2025年4月的一个清晨,甘肃陇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室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董事长王兵端起一只盛着浅黄绿色液体的纸杯——这是他和团队第14000多次调试“浆V”饮料的口味。
当浆水那股熟悉的酸香裹着柠檬红茶的清爽在舌尖漫开时,他知道,这一次成功了。3个月后,第一批“浆V”饮料正式上市。
浆水是西北地区独有的一种发酵饮品,是甘肃人餐桌上离不开的家常味。
2018年王兵决定面向浆水开展创业时,身边满是质疑:“一碗家家会做的浆水,还能做成产业?”如今,陇浆源的实践印证:当千年文化遇上现代科技,传统产业会转型升级;当民企韧劲撞上发展机遇,一碗浆水也能破局出圈。
二十年酝酿
“试试我们新品,味道怎么样”。8月20日上午11时,记者来到甘肃陇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陇浆源”),见到王兵时,他正和公司的研发团队试喝复配的荔枝味“浆V”饮料。
今年7月20日,“陇浆源”首批以浆水为主要配料的饮料“浆V”正式上市,开启了传统浆水的“饮品化”尝试。
如果你问制作浆水饮料要几步?王兵会笑着给出答案:“三步——先发酵好浆水,再把浆水和喜欢的口味融到一块儿,最后装瓶就行。”可很少有人知道,三句话里分量,藏着一碗浆水破局出圈的坎坷与坚持。
制作浆水,在西北人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口缸,放些许芹菜或者野菜发酵就能吃。但在营养学的范畴里,需要扎实的调配和许多案头工作。
“浆水,在甘肃,100户人家可以做出100种味道。”王兵说,“要把这农家缸里的味道变成标准化、保质期稳定,还能被全国消费者接受的瓶装饮料,难!”
传统浆水依赖自然发酵,菌群种类难控,稍不注意就会变味;浆水的酸香独特,要和其他风味融合得不突兀,需要反复调试比例;就连如何在工业化生产中保留浆水的益生菌活性,都曾让王兵和团队卡壳多年。
正因此,从浆水到饮料,陇浆源走得格外漫长。
王兵出生在甘肃甘谷的一个小山村,浆水面几乎是家常便饭。
上大学离开家乡后,王兵在逛街时看到了南方本土饮料的广告牌。“当时买了一罐尝,只觉得喝着清凉,确实能解暑。”他说。
如今再回想起当时场景,王兵说,或许在那个时候,心里已经萌生了把浆水做成本土特色饮料的念头。
工人正在察看浆水发酵情况。
一条“突破”路
大学毕业后,王兵踏入半导体行业。但做一款“浆水饮料”的念头像颗种子,在他心里一直向上发展。
2018年,王兵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家做浆水。不出意料,这个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
“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何必给自己找罪受,没钱没资源,咋创业?白米饭吃腻了吗?”父亲的话刺耳却客观。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好东西不能困在“菜缸里”,它需要落地,需要在生活里扎根,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让家庭作坊变成百姓发家致富的产业。
2018年,王兵创办了集酸菜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甘肃陇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即便在这个时候,周围人的眼光也是“质疑”的,总觉得浆水的价值不足以开厂深加工,更不会有市场。
“当时,浆水生产没有成形的标准,要让浆水成为地道的中国特色饮品和美食,需要去探索。”他说。
为了研究浆水,王兵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先后拜访请教了14位老中医,并与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形成校企合作,掌握了酸菜的发酵原理和浆水的中药药理药性解决了菌落菌群的分布及菜液分离技术,为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浆水奠定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在反复的试验中,还挖出了浆水的“健康密码”。传统技艺上浆水的功效是解暑降温,开胃消食。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浆水中的益生菌群(主要是多种乳酸菌)是其健康价值的核心,它们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促进消化等多种途径,对维持肠道健康有积极作用。
这份收获,赋予了这家民营企业更多科技支撑和发展动力。但,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
就在企业上下期盼首批“浆V”饮品的时候,生产线产出的饮料与实验室复配出的味道不完全吻合,口感很不“浆水”,200多万元打了“水漂”。
“酸菜、浆水先上市。”看着厂房里一口口大缸弥漫着浆水清香的酸菜,王兵决定先推出浆水、酸菜等系列产品,稳住企业根基,再进一步研发、复配“浆V”饮料。
“浆水、酸菜等产品进入市场后,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看着仓库里发往全国的货箱堆成小山,王兵脸上有笑意,心里却始终念着一件事——那瓶还没做成的“浆V”饮料。
王兵在查看饮料生产情况。
浆水撑起大产业
不同于传统浆水酸菜的固态加工,要把浆水的酸香揉进液态饮料里,每一步都是坎。
先是风味平衡难,浆水特有的发酵酸烈且独特,稍多一分会涩,少一分又失了魂,与蓝莓、柠檬等风味复配时,得精确到毫升地调试上千次,才能让两种味道不打架,还能相互衬得更鲜活。
再是稳定性难题,浆水里的益生菌群娇贵,既要在灌装前保持活性,又要在常温储存中不腐败变质,团队为了找到合适的杀菌温度与保鲜工艺,报废的样品瓶堆得比人都高。
2021年9月,在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中,甘肃陇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赛项目“乳酸菌发酵蔬菜精深开发”晋级决赛并荣获大赛成长组一等奖。
“浆水也算高科技?”结果出炉,不少参赛者愕然。面对大家的疑惑,王兵拿起话筒,详细拆解公司首创的国内“菜液分离”技术。当台下掌声响起时,这一碗浆水,已经成为传统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样本。
在王兵看来,浆水发酵技术的突破,代表的是老工业基地转型蜕变的“新味道”,展示的是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独特的“新意”所在。
截至目前,陇浆源通过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把家庭作坊式浆水做成健康产业:建成7条自动化生产线,直接带动163人就业,间接联动3800多亩种植基地,2024年产值破6000万元。
“浆V”饮料批量生产装箱。
这组数据背后,藏着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的清晰逻辑:科技创新既是产业变革的“提速器”,也是老味道破圈的“催化剂”。也正是这份创新韧劲,陇浆源这样的民营企业才能在传统赛道上开辟新局。
甘肃另一张传统美食名片——兰州牛肉面产业的发展亦如此。从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保鲜技术升级,到连锁品牌全国扩张、海外落地,牛肉面用现代管理理念和食品科技,让这碗街头小吃正以现代产业的姿态,朝着千亿产值的目标迈进。
无论是浆水从“农家缸”到“产业链”的跨越,还是牛肉面从“地方小吃”到“百亿产业”的升级,都在印证同一个道理:传统不是守旧的借口,老味道更能成为新产业的起点。
8月下旬的一个雨后清晨,空气里裹着泥土的气息,王兵驱车来到离车间7公里外的蒲公英种植基地。
农户李新成正弯腰收割,见他来,随手拿起一把带着晨露的蒲公英,“王总,听说新上的饮料卖得好,你可得再琢磨几个新点子,让咱这地里的蒲公英,也能卖上更好的价钱!”
阳光初升,蒲公英的花伞逐渐张开,散发出淡淡清香,微风吹过,蒲公英花伞随风起舞,飞向广袤的土地。
农户正在为陇浆源采割新鲜蒲公英。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