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会谈原本是中美之间的第四轮重要接触,被外界普遍看作是缓和关系的契机。但没想到,就在会议前几天,特朗普突然改了剧本。
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话,要求北约32个国家跟着美国一起,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他给出的理由也挺让人摸不着头脑,说是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没站队,还在“暗助”俄罗斯。
这话一出,国际间一片哗然。
不止说说,动作也跟着来了。美国商务部紧接着宣布,把几家中国科技公司列进了出口管制名单。
这些公司主要做芯片、人工智能,属于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这一连串的操作,明显就是在给中国施压。会谈还没开场,美方先出招了。
中国的回应也没含糊。9月13日,商务部直接宣布,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不是嘴上说说,是实打实地动手了。
中方的态度很明确:不接受讹诈,也不会在桌上被动挨打。
这场还没正式开始的会谈,就被双方的先手动作搞得火药味十足。看起来已经不再是一次单纯的经贸磋商,更像是一场政治较劲。
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场突如其来的加压,到底是特朗普在为谈判铺路,还是另有打算?中方的反制,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准备?
更重要的是,这种你来我往的“硬碰硬”,会不会真的把中美关系推向彻底脱钩?
特朗普这次突然高调喊话,其实也不难理解。他现在是美国总统,正在为2026年中期选举和未来连任布局。
在他的政治语言体系中,“强硬对华”一直是有效的工具。喊32国一起加税,更像是在秀肌肉,争取支持,而不是真想搞出一个全球统一战线。
他清楚,很多国家并不会真的照着他的意思来。北约国家之间利益各异,有些跟中国的经济往来密切,根本不可能轻易跟美国站在一边。
但特朗普这种说法的目的,并不是让这些国家马上行动,而是制造舆论氛围,为自己国内政治加分。
把中国企业列进出口管制,也早已成了美国的惯常做法。这次被点名的公司,大多都和芯片、AI有关,是中国这几年重点发展的方向。
美国一边说要公平竞争,一边又不断设限,显然是想拖慢中国技术进步的速度。这种操作看起来像是为了安全,其实更多是出于竞争焦虑。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这波动作的时间点选得很巧。就在中美代表团准备在马德里碰面的时候,美方突然出招,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策略。特朗普团队很清楚,通过在会谈前制造压力,可以在谈判桌上掌握主动权。简单说,就是想让中国“先让一步”。
不过,这种套路中国早就见识过。过去几年,中方对这种“谈判前先敲打”的做法早有心理准备。特朗普想用老办法压中国,效果可能没他想的那么大。
这次中方的回击没拖泥带水,直接选了模拟芯片这个领域。乍一看,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不打回数字芯片、AI技术,偏偏选了模拟芯片。其实这一步棋看似冷门,实则高明。
模拟芯片不像先进制程那样追求极致性能,它讲究的是稳定性和可靠性。虽然技术门槛不算最高,但用途广泛,在工业、汽车、通信等领域都少不了。
而且中国本身在这块已经有不少基础,不会因为反制就伤到自己。
更关键的是,美国这类芯片的主要供货商,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一旦被调查,出口量减少,对这些公司的业绩是实打实的打击。
换句话说,中国这一招打在了对方的“痛点”上,又恰好避开了自己的“弱处”,可谓稳准狠。
这也说明,中国的反制已经从过去的“情绪表达”转向了“策略操作”。不是简单地以牙还牙,而是有选择、有针对、有考量地出招。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对整个局势的把握越来越成熟。
这次没有高调喊话,也没有情绪化回应,而是很冷静地用一纸调查公告告诉美方:别以为你动手我就忍,必要的时候,我也能动真格。
这几年,“脱钩”这个词被说了无数次。美国说要和中国在供应链、高科技、金融等多方面“切割”,听起来很有气势。但真要做起来,发现难度比想象的大得多。
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不管是电子产品、工业材料,还是消费品,很多环节都绕不开。美国企业不是不知道,问题是他们没得选
。如果真把链条全搬出去,成本会飙升,效率会下降,很多企业自己都吃不消。
欧洲那边也一样,嘴上说要“减少依赖”,实际上对中国市场还是绕不开。尤其是制造业、汽车、能源这些行业,和中国的合作早就根深蒂固。说脱就脱,不是一个政治决定能搞定的事。
特朗普当然知道这一点,他喊“脱钩”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态。说到底,是给国内听的,是在争取“反中”选民的支持。至于企业、经济、市场,往往被他放在后面。
反过来看,中国这边也没有一味硬顶,而是更注重稳住局势,维护自身利益。对美方的压力,中国既不会怕,也不会轻举妄动,而是根据局势变化,灵活应对。
脱钩不是中国的选择,但如果有人非要推,中国也不会被动挨打。
现在的局势看得很清楚,两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要一刀切,伤的绝不仅是对方。越是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下,越需要冷静判断,而不是情绪化操作。
马德里会谈还没开,局势就被提前点燃。这种先下手为强的做法,可能会让谈判气氛更紧张,也可能让谈判桌上的话题彻底变味。但不管怎么变,有几点已经很清楚。
第一,特朗普不会轻易放弃对华强硬的路线。这条路在他看来,是有效的,是有票的,是有回报的。
第二,中国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忍让。现在的中方更注重实效,也更愿意用行动说话。面对压力,不退;面对挑衅,不乱。
第三,中美之间不会全面脱钩,也不会彻底和解。两国关系已经进入一种新的状态,摩擦会有,合作也在。关键是怎么在对抗中找到平衡,在冲突中保留空间。
这场交手看上去是围绕关税和芯片,其实背后是两种模式、两种节奏的较量。一个靠政治话术推动国际政策,一个靠应对策略捍卫国家利益。
谁更清醒,谁更稳得住,谁就能在未来的博弈中占据主动。
马德里只是一个节点,不是结局。接下来的走向,不取决于谁喊得响,而取决于谁更懂得把握大局。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保持定力,比什么都重要。
中美都不是能轻易被逼退的对手,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
《金融时报》、路透社2025年9月11日指出被制裁企业在中国产业链中位置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公告2025年9月13日---中方反制措施:对美模拟芯片开展反倾销调查
新华社、央视新闻2025年9月13日快速转发商务部公告,并指出该举措为“中方在贸易领域的合法反制手段”。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