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瑞幸咖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业绩答卷,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也接近18亿元,两项核心指标都创下了半年度新高。
要知道,距离瑞幸因财务造假从纳斯达克退市已经过去五年,如今业绩回暖,它重新登陆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成了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瑞幸能让市场产生重新上市的期待,离不开其近年来稳健的经营表现。
从门店规模来看,目前瑞幸门店数量已经超过2.6万家,比库迪、星巴克、幸运咖三家在国内的门店总和还要多,这通常意味着企业对当下的经营前景有足够信心。
客户增长和品类拓展也为瑞幸加分不少。
2025年二季度,瑞幸月均交易客户数达到9170万在产品方面,咖啡类收入接近95亿元,鲜榨茶饮收入也有86.7亿元,两大品类都保持着稳定增长,形成了双轮驱动的格局。
这样的经营数据放在整个连锁咖啡行业里都很有竞争力,也为其重新上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不过,光有业绩还不够,瑞幸要重新上市,还得跨过不少坎。
审计机构问题就是第一道难关,2020年财务造假事件后,瑞幸的审计机构换了好几家。
现在瑞幸的审计机构是立信,虽然立信具备相关资质,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中概股通常会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这几乎成了行业惯例。
本来想,瑞幸重组后引入有美股IPO经验的安静担任CFO,或许能推动与“四大”的合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进展并不顺利。
一方面,财务造假的负面影响还在,“四大”对瑞幸这类有过劣迹的企业,审计背书的风险顾虑会更大。另一方面,瑞幸的加盟模式和快速扩张的业务体系,对审计程序的要求更高,加上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加强,“四大”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合规压力也在增加。
如此看来,瑞幸要找到一家头部审计机构为其重新上市背书,确实不容易。
除了审计问题,瑞幸的资本结构也给重新上市带来了不确定性。
截至2025年2月末,大钲资本持有瑞幸17.4%的A类股和100%的B类股,合计投票权超过53%。
这种“PE话事”的股权结构在国内市场比较特殊,因为PE机构背后的LP(有限合伙人)通常有退出诉求。
瑞幸要是成功上市,大钲资本就得在退出变现、通过分红提升LP收益、保留对瑞幸的控制权之间做选择。
而且,大钲资本旗下基金的LP和直接持有瑞幸股份的直投机构,诉求可能不一样,直投机构大概率希望上市后尽快变现,但LP可能更看重长期收益是否达标。
搞不清的是,大钲资本最终会倾向于哪种选择,毕竟这不仅关系到自身利益,还会影响瑞幸的资本化进程。
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在压缩瑞幸重新上市的窗口期,库迪在京东的补贴支持下,推出过低至2.9元的咖啡,2025年5、6月开店速度明显加快,目前门店总数已经超过1.5万家。
幸运咖背靠蜜雪冰城,供应链优势显著,2025年7月签约门店突破7千家,扩张势头很猛。
星巴克也没闲着,通过降价、推新品、合作营销等方式反击,二季度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和交易量都实现了增长,甚至还在推进中国业务的竞购,未来竞争只会更激烈。
更关键的是,瑞幸自生椰拿铁之后,再也没有推出过能带动全局的现象级产品,椰云拿铁、酱香拿铁等新品对用户增长的拉动效果越来越弱。
同时,门店加速扩张还带来了内部竞争,同店增长和规模扩张之间的平衡越来越难把握。
很显然,要是瑞幸不能维持当前的业绩增长势头,重新上市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瑞幸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其他上市路径,比如先从粉单市场私有化,再赴港上市。
但截至2025年9月5日,瑞幸在粉单市场的市值已经超过100亿美元,要完成私有化需要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成本很高。
而且就算私有化成功,之后赴港上市还是要解决历史遗留的合规问题,并非明智之举。
瑞幸重新上市的每一步都不好走,业绩表现是它最大的底气,但审计信任重建、资本结构矛盾、市场竞争压力,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妥善解决。
未来,瑞幸是选择继续冲击纳斯达克,还是转向其他资本市场,或者暂时搁置上市计划,都需要管理层仔细权衡。
无论最终做出何种选择,重建市场信任、巩固经营优势,都是瑞幸必须优先做好的事情,这也是它能否成功重返资本市场的关键所在。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