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李讷谈及李敏时坦言:在我困难时,姐姐总是偷偷给我塞一笔钱

“您说这事儿怪不怪?”2003年春日的午后,李讷给前来探望的老友斟茶时,忽然指着墙上泛黄的合影笑道: “当年为着蒋介石算不算中国人,我们姐妹俩能吵到掀翻饭桌。”照片里穿碎花布裙的少女李敏正给妹妹梳头,谁能想到这对亲昵的姐妹,曾在特殊年代因政见分歧冷战数日。李讷晚年谈及这段往事时,总爱用 “打碎牙往肚里咽”形容她们的特殊姐妹情——这对同父异母的红色后代,用半世纪光阴诠释了何为血浓于水。

1949年香山双清别墅的清晨,九岁的李讷踮脚张望院门。当看见穿苏式呢子大衣的李敏跟着警卫员走进来,她突然躲到廊柱后头。父亲那句 “要待姐姐好”的叮嘱在耳边打转,可面对这个说着俄语的陌生姐姐,小姑娘本能地攥紧了衣角。倒是李敏主动掏出块锡纸包的巧克力: “达瓦里希(同志),要不要尝尝莫斯科的味道?”这句生硬的俄语问候,成了姐妹情谊的第一块敲门砖。

要说这对姐妹的性格,活脱脱应了 “南辕北辙”四字。李敏在莫斯科啃过黑面包,说话做事总带着股雷厉风行的劲头;李讷在延安保育院长大,言谈间还留着知识分子的书卷气。1953年某个周末,中南海菊香书屋爆发的争吵惊动了警卫员——姐妹俩为着 “该不该武力解放台湾”各执一词。李敏拍着《联共(布)党史》说 “枪杆子里出政权”,李讷举着《论持久战》反驳 “要团结一切力量”。最后还是毛主席端着茶缸进来打圆场: “两个小政治家,要不要尝尝湖南的臭豆腐?”

1963年李敏婚礼那天,李讷躲在厢房抹眼泪。她亲手绣的鸳鸯枕套被退回来,附着的纸条上写着 “太资产阶级情调”。这事要搁旁人早恼了,可新娘子傍晚就找妹妹赔不是: “你姐夫在部队呆傻了,别跟他计较。”说着把枕套压在嫁妆箱最底层。后来孔令华看见这个 “罪证”,臊得连夜写了三页检讨书。

特殊年代的风暴来临时,李敏把两个孩子托付给妹妹照看。有次红卫兵来查抄,李讷把外甥女塞进装《毛选》的木箱,自己挡在门口硬扛了两个钟头盘问。事后李敏摸着箱盖上透气的孔洞,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要是连累了你...”李讷却满不在乎: “他们敢动你孩子,我就去中南海静坐!”这话说得硬气,可夜里搂着受惊的孩子,她后怕得整宿没合眼。

1976年对李讷来说是道坎。父亲去世后第七天,她抱着高烧的儿子在协和医院走廊徘徊。挂号处催缴费的声音像钝刀子割肉,这时窗口突然递进来个牛皮纸袋: “同志,刚有人让转交的。”里头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张大团结,夹着张没署名的字条:给孩子买点营养品。李讷摸着纸条上晕开的墨迹,突然蹲在地上泣不成声——那笔迹她太熟悉了,李敏写字总爱把捺笔拖得老长。

八十年代初的某个除夕夜,李敏家的饺子刚下锅,门外响起怯生生的敲门声。开门看见拎着网兜的李讷,姐妹俩愣是杵在门口半分钟没动弹。 “姐,能借我二十块钱吗?”这话烫嘴似的刚出口,李敏转身就往里屋跑。翻箱倒柜的动静惊着了老伴: “找啥呢这么急?” “我记得褥子底下还压着...”话没说完,孔令华已经掏出工资袋: “先用我的。”那天晚上,李讷硬是就着二锅头吃了三十个饺子,辣得直吸鼻子: “还是咱家的酸菜馅最香!”

要说最让李讷挂心的,是李敏总把接济的事瞒着丈夫。有回撞见姐姐在邮局汇款,她追着问钱的来路。李敏支吾半天才坦白,把珍藏多年的苏联勋章卖了。 “你疯啦!那是金日成送的!”李讷急得直跺脚。姐姐却笑着捋捋鬓角白发: “死物件哪有活人要紧?”这话说得轻巧,可李讷分明看见她转身时擦了擦眼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金日成   中南海   俄语   莫斯科   姐姐   警卫员   枕套   晚年   坦言   这话   姐妹俩   姐妹   困难   历史   李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