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去了一趟河南安阳,直言不讳:安阳人是真的牛!

作为一个习惯了上海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我一直觉得“牛”这个词更多是形容股市涨停或网红店排队的盛况。直到我临时起意去了趟河南安阳——这座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我才真正被安阳人的“牛”震撼到五体投地!从甲骨文的发源地到红旗渠的奇迹,从太行山上的滑翔伞到凌晨三点的扁粉菜摊,安阳人用智慧和坚韧,把“牛”字写进了骨子里。

一:安阳人有多“牛”?看历史就知道!

刚到安阳,我就被当地朋友拉去了殷墟。站在那片埋着甲骨文的土地上,导游说:“这里随便挖一铲子,都是中华文明的‘源代码’。” 我亲眼看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每一笔刻痕都像是安阳先民在说:“瞧,我们老祖宗连造字都这么牛!”更让我惊讶的是,殷墟博物馆新馆去年开放后,安阳直接把这堆“老古董”玩出了花:上午逛遗址,下午看博物馆,晚上还能在洹河夜游看灯光秀,把历史文化整成了沉浸式剧本杀。

如果说殷墟是安阳的“文脉担当”,那红旗渠就是“硬核精神代言人”。当我站在红旗渠的悬崖边,听着当地老人讲当年用锤子和铁钎凿山引水的故事,腿肚子都打颤。朋友说:“这可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纯手工打造!” 安阳人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一条“人工天河”,这种“敢和老天爷掰手腕”的劲儿,不服不行!

二:安阳的山水,藏着“最野”的浪漫

你以为安阳只有历史?错了!太行山大峡谷的风景,直接让我这个看惯外滩夜景的上海人词穷。站在王相岩的悬崖栈道上,脚下是百米深渊,头顶是摩天筒梯,我哆哆嗦嗦地问导游:“这路是人走的?”导游咧嘴一笑:“安阳人爬山,从来不用‘走’,都是用‘蹽’的!” 更绝的是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一群大爷大妈戴着头盔、背着伞包,从山顶一跃而下,那架势比年轻人还飒。朋友说,这儿可是“亚洲第一滑翔胜地”,连老外都跑来打卡。

晚上住在石板岩镇的民宿,老板指着窗外灯火通明的小镇说:“十年前这儿还是个穷山沟,现在靠旅游年入百万的村民一抓一大把。” 我一边啃着老乡送的烤核桃,一边感慨:安阳人真是把“穷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三:凌晨三点的扁粉菜摊,藏着最“牛”烟火气

作为一个吃货,我最佩服安阳人的“美食战斗力”。凌晨三点,街边的扁粉菜摊居然坐满了人!老板舀一勺猪血豆腐,浇上红彤彤的辣椒油,配着油饼往我面前一搁:“趁热吃,凉了就不‘得劲儿’了!” 我一口下去,酸辣鲜香直冲天灵盖——这味道,比上海网红brunch“上头”多了!

朋友还带我尝了“三不沾”,一盘黄澄澄的鸡蛋糕,用筷子戳了戳,果然不沾盘、不沾牙、不沾筷子,甜糯得像安阳人的待客之道,实在又暖心。更绝的是,安阳人连伴手礼都透着文化范儿:道口烧鸡、殷商文化三件套、甲骨文冰箱贴……朋友说,去年评的“十佳安阳礼物”里,连汤阴的艾草制品都卖爆了。

四:从甲骨文到元宇宙,安阳人玩转“最潮穿越”

你以为安阳人只会守旧?错!在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我看到一群年轻人举着手机拍AR甲骨文投影,路边咖啡馆的菜单居然用篆书写着“冰美式”。更绝的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用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就能在线玩解字游戏,连小学生都能对着手机念:“这个字念‘车’,商朝人发明的!” 朋友得意地说:“我们安阳,早就把甲骨文搞成数字遗产了!”

最让我破防的是安阳的夜经济。洹河边的灯光秀演着妇好将军的故事,仓巷街的灯笼下挤满了穿汉服的姑娘,连岳飞庙都搞起了“背《满江红》免门票”。我跟着人群边走边拍,突然理解了一句话:“安阳人的牛,是能把3000年的历史,活成今天的流量!”

安阳人的“牛”,是刻在基因里的传承

回上海前,我在红旗渠畔遇到一位修渠老人的后代。他指着山下的村庄说:“爷爷那辈人用十年凿通太行山,我爸用二十年搞旅游致富,我现在用抖音卖山货——三代人,干的都是‘牛事’!” 这话让我醍醐灌顶:安阳人的“牛”,从来不是蛮干,而是把智慧、坚韧和创新拧成一股绳。

这趟旅行,我拍了几百张照片,但最想带走的,是安阳人那股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劲儿。下次谁再跟我说“上海最牛”,我一定反问他一句:“你去过安阳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2

标签:旅游   安阳   直言不讳   河南   上海人   甲骨文   红旗渠   殷墟   朋友   太行山   上海   劲儿   历史   博物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