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游击区:成立背景、主要干部和后续情况(到1938年)

闽西游击区(福建西部)成立的关键背景

1.中央红军长征后的战略部署: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方苏区保留部分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国民党军队,为未来革命积蓄力量。闽西地区(涵盖龙岩、永定、上杭等地)作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复杂的地形(如武夷山脉),被选定为留守斗争的核心区域。

2.国民党“清剿”压力加剧:中央红军撤离后,国民党调集第10师、第3师、第83师等部队,对闽西苏区实施“划区清剿”,推行“移民并村”“保甲连坐”等政策,企图彻底消灭红军残余力量。至1934年底,闽西苏区大部失守,留守部队被迫转入山区。

3.闽西革命基础深厚:早在大革命时期,闽西便爆发了 后田暴动(1928年)、永定暴动(1928年)等农民武装斗争。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建立闽西苏维埃政权,形成以古田会议为标志的红色根据地。至1934年,闽西已有党员2.3万人、赤卫队3万余人,群众支持度高,为游击战争提供了社会基础。

成立的关键时间节点及主要干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原福建军区所属红8团、红9团及地方武装约2000人,由张鼎丞、邓子恢领导,开始在龙岩、永定等地分散游击。

1934年12月:国民党军占领长汀、瑞金,闽西苏区机关转移至 永定赤寨村,与中央苏区失去联系。

1935年4月:在永定西溪乡赤寨村召开闽西地区党、政、军联席会议,正式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闽西游击战争。

主要领导成员:

主席:张鼎丞(提出“合法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方针

副主席:邓子恢、谭震林

军事部长:谭震林(兼,指挥反“清剿”作战

财政部长:邓子恢(兼,主持发行“闽西南红军银元”并建立被服厂

闽西红军政治部主任:方方(负责统战工作)

主力部队:

红8团:团长邱金声(1935年牺牲后由刘永生接任),政委邱织云,辖3个连,初期约400人。

红9团:团长吴胜(1935年牺牲),政委谢育才,鼎盛时期扩编至5个连600余人。

明光独立营:营长贺万德,后并入红9团。

其他武装:岩连宁游击队(队长罗步云)、永东游击队(队长刘永生),总兵力约2000人。

赤寨会议:将部队划分为 四个作战分区,实行“分散游击、灵活作战”方针;制定“争取保甲长、建立两面政权”策略,打破经济封锁。标志着闽西游击区从被动防御转向有组织的长期斗争。

后续重要战役与行动:1935年溪南里战斗:红8团伏击国民党第80师,歼敌200余人,缴获机枪2挺。1936年秋龙岩机场袭击:红8团、红9团联合行动,炸毁油库1座、损毁飞机4架,迫使国民党暂停空袭两周。1937年春漳龙公路破袭战:破坏公路桥梁12座,切断国民党军补给线。

整编成新四军的过程

1937年10月,邓子恢与国民党粤军157师代表在龙岩白沙谈判,达成停火协议。

1938年1月,游击队于龙岩白土镇集结,实到人数1380人(含女战士42人),装备步枪912支、轻机枪24挺。

部队整编:

改编为 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下辖:

第3团:由红8团、岩连宁游击队组成,团长黄火星。

第4团:由红9团、永东游击队组成,团长卢胜。

1938年3月1日,第二支队从龙岩出发,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成立意义:闽西游击区的正式成立(1935年4月),标志着南方游击战争从分散抵抗转向统一领导,为后续三年游击战争的坚持奠定了基础。至1938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时,闽西游击队仍保有1300余人的武装力量,成为南方八省游击区中保存最完整的部队之一。

本文内容结合官方文献和地方志与档案记载,有记述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一起在评论区探讨,感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游击区   永定   苏区   游击队   团长   红军   国民党   部队   背景   干部   战争   中央   情况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