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长帖,一个初二女孩自曝被妈妈在班级群“公开处刑”了。
事情是这样的:女孩爱好剪辑配音,平时会剪辑一些电影、游戏相关的内容。因为妈妈不给她零花钱,她偶尔还会在线上接单挣钱。
为了不耽误学习,女孩只在周末才剪辑,而且这件事也征得了妈妈的同意。
但后来,妈妈总觉得她拿手机就是玩,加上觉得剪辑也挣不了多少钱,便经常数落她。
之后,妈妈更是多次找班主任反映这个问题,她也因此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教育。
但妈妈仍不满意,一天晚自习时,妈妈直接在班级群里长篇大论,控诉她如何沉迷视频剪辑配音,如何她吵架顶嘴的各种罪行。
当时,恰巧月考刚结束,女孩年级排名向来在10–30名之间浮动,这次考了27名。班主任却很严肃地教育了她,指责她成绩退步,上课状态不好。
之后几天,班主任上课时还针对她说了一些阴阳怪气的话。
而同学则是扒出了她经营的账号,故意在课后播放,还给她起了很多外号,如“剪辑姐”、“配音姐”,变着法打趣她。
因为妈妈,女孩乖乖女的形象崩塌,颜面无存、尊严扫地的同时,饱受老师指责,受尽同学冷嘲热讽。
在往后几年,女孩或许都会带着这份伤痛,难以释怀。
所以,这是教育吗?
把孩子的问题,赤裸裸暴露在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面前进行羞辱,让孩子再也抬不起头来。
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说是霸凌更恰当。霸凌就是不平等的欺凌和压迫啊!
可多少父母,却在牵头霸凌自己的孩子。
这篇小红书长贴,在短短几天就收获了2.5万的点赞,引发了热议。
很多人说起自己曾经被伤害的经历。
比如网友@橙子,五年级时,她偷拿了家里的一张20元,结果钱还没花,就被准备洗衣服的妈妈从口袋掏出来了。
然后,第一次“霸凌”就开始了。父母当着全家人的面狠狠批评了她一顿,还让她在大门口罚站。
接着,是第二次“霸凌”。
为了让她长教训,爸爸特意跑到学校,让老师严厉教育她。
爸爸嗓音很大,这件事就在班上很快传开了。
她一下如同被“扒了衣服”,老师和同学聚焦在她身上的目光,灼得她火辣辣的疼。
最后,是第三次漫长的“霸凌”。
自此,但凡有同学东西不见,大家就齐刷刷看向她,老师也总第一个翻她书包。
不管她怎么努力表现,总有人讥讽她,喊她“三只手”,以前的朋友,也都不跟她玩了。
好几次,她忍不住告老师,老师却要么不管,要么就叫她反省自己,不然为什么不欺负别人。
因为一个错,网友被霸凌了整整两年,升入初中,才得以解脱。
所以你看,你以为当众教育,把问题扩大,可以联合外人施压孩子,让孩子长教训。
殊不知,越是剖开孩子,他越被钉在耻辱柱上。
网友@流浪一生的经历,同样让人心疼不已。
5岁那年,她不小心尿床了。
妈妈气急,一边抱着湿被子往外走,一边说,这么大孩子了还尿床,被子晒到外面,让别人看看多丢人。
农村家庭都是挨家挨户连着的,妈妈这一嗓子,几乎大家都知道了她尿床的事。
当天,就好几个大人拿她开玩笑。
颜面尽损的女孩,自此陷入了“尿床魔咒”:隔三差五尿床,一直持续到成年。
治不好的尿床、父母的指责、再加上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这些羞辱感,深深地烙进她的性格里,变成了长大后挥之不去的自卑与压抑。
因为太痛苦,她甚至多次想要自杀结束生命。
原本只是一件件在家里就能消化的问题,因为家长的“当众宣扬”,反而演变成了无法挽回的创伤。
这其实就是因为教育上也有个 “破窗效应”:
当父母向外人揭孩子的短、说孩子的错,就像打破了窗户的第一道裂痕——
外人会循着这道口子,将嘲笑、贬低甚至霸凌当作“合理”行为,肆意往孩子心里扔石子。
而孩子,会因为面子受损,让里子也彻底破碎——对父母失望怨恨,对自我认同消失,最终留下一生难以愈合的心理伤疤。
很认同一句话: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昂起头颅走路。
懂得维护孩子的“颜面”,不以让孩子出丑难堪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才是高情商的做法。
1. 关门教育代替人前教子
李玫瑾教授说过,教育孩子时,最好不要有第三个人在现场。
这不是袒护和包庇,而是改变需要力量。
孩子只有在自尊心得到保护和尊重的前提下,才愿意尝试着接受父母的批评和建议。
胡适就曾在文章中自述:
“幼年时,我经常做错事,但母亲再气都不会当面指责,只会关起门来责罚我,我很感谢她给我留足了面子。
也正是因为他给了我面子,我才更加下定决心改正错误。”
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孩子越因被尊重而心生感激,越主动维护好评。
父母越维护孩子的体面,孩子越看重自己的价值,越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2. 耐心引导代替严厉训斥
古人言:“爱之深,责之切。”
父母严厉斥责孩子,甚至联合老师、亲戚共同教育,出发点固然是为孩子好。
但事实是:激烈尖锐,解决不了问题,和风细雨,才能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教育家贾荣韬的儿子,曾因骑自行车太快撞伤小孩,虽然只有皮外伤,却也花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
儿子害怕被骂,不敢回家。
贾容韬找到儿子后,没有指责,反而安慰道: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其实你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
然后,他还帮儿子修好了自行车。
见父亲如此理解和接纳自己,儿子立马反思自己:“我要是骑慢点就能绕过孩子,也就能避免这次事故。”
正如心理学中的“南风效应”表明:温暖的力量远胜于寒冷的风暴。
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自省,在某种意义上是“评而不批”——
父母放下“必须纠正”的执念,用共情代替指责,孩子才会在安全感中长出自我修正的能力。
3. 正面评价代替负面否定
曾看过一个小故事:
男孩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并用胶水粘了起来,被妈妈发现后,他就撒谎说是猫跑进来打碎的。
然而,妈妈听后并没有生气,反而表扬说:
“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接着肯定孩子说:“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
孩子羞愧地低下头,以后再也没有撒过谎。
镜像理论说:孩子从镜子里认识自己,从他人的评价中确立“自我”。
父母若只能看到孩子的问题与不足,用刻薄言语刺伤孩子,孩子就会将这些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影响一生的性格发展。
反之,若能从错误中看到积极面,从问题中发现成长点,反而能唤醒孩子潜藏的美好力量,让孩子越来越好。
父母怎样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就会长成怎样的人。
看过一句话:“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为人父母,我们管教孩子的目的,并非简单地让孩子服从,更不是让孩子感觉到羞辱与难堪,而是让他觉得,我这个人是”好的”。
那什么是“好”呢?
是我即使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大大小小的错,也是被父母接纳与维护的;
是我即使与父母期待的不一样,我这个人也是不错的、是值得被爱的。
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想到父母时,我内心会充满力量,感受到温暖。
这,就是一个孩子持续向上的源泉。
所以,从今天起,你想要教育孩子时,不妨在心里先问自己一句:
我这样说,这样做,会让孩子感觉良好还是糟糕?
被父母的爱和尊重滋养着的孩子,才能从心里生出无限的力量和勇气,成长为一个内心有爱、眼里有光、不负期望的孩子。
点个“赞”,与父母们共勉。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