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雪山的壮美与险峻并存,每一次登山活动都伴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2025 年 9 月 25 日,一则拍摄于海拔 5588 米那玛峰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震动 —— 画面中,一名身着红衣的登山者从雪山陡坡滑坠,同行者的惊呼与风雪声交织,最终登山者消失在视线尽头。经当地相关部门及家属确认,这名 32 岁的男性驴友洪某已不幸遇难,事发原因是他为给同行游客拍照解开安全绳,起身时被冰爪绊倒,最终滑坠两百余米至海拔 5300 米左右的碎石区域。这起悲剧不仅让一个家庭陷入悲痛,也为所有登山爱好者敲响了 “安全第一” 的警钟。
视频流传:红衣身影滑坠雪山,网络传言难辨真假
9 月 25 日午后,一段时长约 20 秒的视频开始在登山爱好者社群及社交平台传播。视频画面被风雪笼罩,能见度较低,隐约可见几名身着专业登山装备的人员站在雪山陡坡上。突然,画面左侧一名穿着红色冲锋衣的人员身体失去平衡,向陡坡下方快速滑坠,动作连贯且毫无缓冲,同行者见状发出急促的惊呼,有人试图伸手去拉,却只抓到一片空气。几秒钟后,红衣人员的身影便被下方的云雾与碎石遮挡,彻底消失在镜头中。
这段视频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关于 “红衣人员身份”“是否获救” 的猜测层出不穷。有网友称,滑坠者是当地一名女向导,经验丰富,大概率能借助地形自救;也有网友表示,曾听登山群里的人说,滑坠者被随后赶到的救援人员找到,虽有受伤但无生命危险;还有部分网友根据视频背景推测事发地点为贡嘎雪山周边,但具体山峰名称无法确定。
网络传言的混乱,让事件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不少熟悉高海拔登山的网友指出,视频中显示的陡坡坡度至少在 45 度以上,且覆盖着薄雪,下方隐约可见碎石区,“这种地形一旦发生滑坠,很难控制速度,若没有安全绳保护,生存概率极低”。也有网友质疑视频的真实性,“会不会是以前的旧视频被重新发布?”“有没有可能是登山者故意拍摄的‘摆拍视频’?” 各种声音交织,直到 9 月 26 日,当地相关部门及家属的回应才让事件真相逐渐清晰。
真相还原:解安全绳拍照酿悲剧,滑坠两百余米遇难
9 月 26 日上午,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事发地相关部门及遇难者洪某的亲属,逐步还原了事件的完整经过。
洪某,32 岁,来自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平时以务农为生,闲暇时会凭借自己的登山经验,带领游客开展低海拔登山活动,持有登山协作证。此次那玛峰之行,是他第一次登上这座海拔 5588 米的山峰,关于他此次是以 “游客” 还是 “协作人员” 身份参与,亲属表示 “目前还不清楚,他出发前只说要去那玛峰,没提具体身份”。
事发时间为 9 月 25 日上午 10 时许,当时洪某与同行游客已抵达那玛峰海拔约 5500 米处,此处距离 C1 营地不远,是一处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不少登山者会在此停留拍照。据同行游客回忆,洪某看到大家想拍摄雪山全景,便主动提出帮忙,“他说自己拍照技术好,让我们站到指定位置,他来拍”。
为了找到更好的拍摄角度,洪某走到观景平台边缘的陡坡处,此处虽有薄雪覆盖,但下方就是碎石区。按照高海拔登山安全规范,在陡坡区域活动必须系好安全绳,并将绳索固定在牢固的锚点上,但洪某为了行动方便,竟解开了身上的安全绳,只穿着带有冰爪的登山靴站在雪地上。“他当时还跟我们开玩笑,说‘放心,这点坡度难不倒我’,我们也没多想,就按照他的指示摆姿势拍照”,同行游客的语气中满是懊悔,若当时能提醒洪某系好安全绳,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拍照结束后,洪某准备起身走向同行游客,就在他右腿发力站起的瞬间,左脚的冰爪不慎勾住了脚下的一块薄冰,身体瞬间失去平衡,向陡坡下方滑坠。“他当时还喊了一声‘不好’,我们想拉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看着他越来越远”,同行游客立即联系 C1 营地的向导,告知情况后,向导带着救援装备迅速赶往事发地。
救援人员赶到时,洪某已滑坠至海拔 5300 米左右的碎石区域,距离滑坠起点约两百余米。经检查,洪某已无生命体征,身体多处因撞击碎石造成严重损伤。“滑坠过程中,他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身体不断撞击陡坡上的岩石和冰块,最终掉进碎石堆里,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语气沉重地说。
洪某的一位亲戚在接受采访时,声音带着明显的哽咽:“表哥(洪某)还没有成家,家里就他一个儿子,父母年纪都大了,听到他遇难的消息,两位老人当场就晕过去了。昨晚家里人已经都赶到那玛峰附近,现在就等着把他的遗体运下来。” 亲戚还透露,洪某平时做事很谨慎,这次会解开安全绳,可能是 “觉得距离 C1 营地近,又只是拍照,不会有危险,没想到会被冰爪绊倒”。
多方回应:确认遇难推进遗体转运,初查系违规操作
9 月 26 日,当地参与事件处理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洪某已不幸遇难,目前家属已抵达事发地附近,相关部门正在协调人员与设备,推进遗体转运工作。
“遗体目前还在海拔 5300 米的碎石区,那里地形复杂,车辆无法抵达,只能依靠人力搬运,再加上高海拔缺氧,转运难度很大”,该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确保转运安全,他们已联系当地专业登山救援团队,“救援人员会携带担架、氧气罐等装备,分批次前往遗体所在地,预计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将遗体转运至山下”。
关于事件原因,该工作人员表示,经初步调查,洪某的滑坠与 “违规操作” 直接相关:“他在陡坡区域解开了安全绳,这是严重违反登山安全规范的行为;同时,他在起身时没有检查冰爪的固定情况,导致冰爪勾住薄冰引发失衡。如果当时他没有解开安全绳,或者冰爪固定牢固,即便身体失去平衡,也能通过安全绳减缓滑坠速度,大概率不会遇难。”
四川省登山协会相关人员也证实了这起滑坠事件,并补充说明,洪某此次并非以 “向导” 或 “协作人员” 身份参与那玛峰登山活动,“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登山爱好者,虽然持有协作证,但此次并未受雇于任何登山团队,属于自主参与”。登协工作人员还提醒,高海拔登山对安全规范的要求极高,“无论经验多么丰富,都不能忽视安全细节,安全绳、冰爪、头盔等装备的正确使用,是保障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背景补充:那玛峰的 “低难度” 与 “高风险”
那玛峰,海拔 5588 米,是贡嘎雪山的卫峰之一,因山体形态规整、登顶路线相对清晰,且能近距离观赏贡嘎主峰,成为众多登山爱好者 “进阶高海拔雪山” 的首选目标,被业内称为 “5000 米级雪山中的入门级山峰”。
尽管被贴上 “低难度” 标签,但那玛峰的登山风险从未消失。其登顶路线虽无技术型攀岩路段,但全程多为陡坡与冰雪混合地形,尤其是海拔 5000 米以上区域,常年被积雪覆盖,且受贡嘎雪山气候影响,天气变化异常频繁,“前一秒还是晴天,下一秒就可能遭遇暴风雪”,当地向导介绍,“很多登山者因为觉得‘难度低’就放松警惕,忽视安全规范,反而更容易发生意外”。
2024 年,那玛峰曾因山体出现一条长约 50 米的冰裂缝,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当地相关部门暂停了所有那玛峰登山活动的行政许可,直到 2025 年才重新开放。此次洪某遇难事件,是那玛峰重新开放后发生的第一起登山死亡事故,也让不少登山爱好者重新审视这座 “入门级雪山” 的风险。
一位曾多次带队攀登那玛峰的向导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在那玛峰海拔 5000 米以上区域活动,必须时刻系好安全绳,并且要确保绳索有两个以上的锚点固定;冰爪要根据雪况调整松紧,每走一段路就要检查一次;遇到天气突变,无论距离目标点多近,都要立即返回营地。这些细节看似繁琐,却是保命的关键。”
该向导还提到,近年来,随着登山运动的普及,越来越多没有专业训练的人选择挑战高海拔雪山,“很多人觉得‘跟着团队走就安全’,却忽视了自身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登山不是‘打卡拍照’,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生死,敬畏自然、遵守规范,才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负责”。
后续进展:家属悲痛等待遗体,安全警示引关注
9 月 26 日下午,洪某的家属已抵达那玛峰山下的村庄,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助下,等待遗体转运下山。“我们现在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村里等着,希望能尽快把他接回家,让他入土为安”,洪某的亲戚说,家属目前最担心的是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山上天气不好,救援人员搬运遗体太危险了,真怕再出什么意外”。
当地相关部门表示,已为救援团队配备了充足的物资与医疗设备,“会根据天气情况调整转运计划,确保救援人员安全,同时尽快完成遗体转运,安抚家属情绪”。此外,关于事件的详细调查工作也在同步开展,“会进一步确认洪某的参与身份、同行人员的责任等,确保事件处理公正透明”。
此次悲剧也引发了登山界对 “安全规范” 的广泛讨论。不少登山协会与户外组织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安全提示,强调 “高海拔登山无小事”:“无论山峰难度高低,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体能训练、装备检查、路线规划;在登山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规范,不擅自脱离团队,不违规操作装备;遇到突发情况,第一时间联系救援人员,不要盲目自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