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美国总统不听劝告,执意窜访台湾,毛主席是如何应对的?

“勿谓言之不预也!倘若有人不遵守我们的劝告,甘心为虎作伥,胆敢扰乱伟大的反美武装示威,必遭严惩!”

在冷战的大背景之下,中美两国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美国第七舰队依然在台湾海峡活动,并继续支持蒋介石集团。

彼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在进行他的亚洲之行,而其中一站就包括了台湾省,这种明显的挑衅行为引发了我方的严正警告。

但是彼时国力尚弱的新中国,却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武力抗衡艾森豪威尔的举动。

在美方的肆意妄为和我国的警告之下,局势已是箭在弦上。那么,在这场新生政权与世界顶尖资本主义强国的对抗中,毛主席究竟准备了怎样的“欢迎仪式”呢?想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我们必须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1.历史背景与炮击金门

艾森豪威尔窜台是发生在第二次台海危机之后。1958到1959年间,台湾国民党当局局乘美军入侵黎巴嫩、镇压中东人民革命之机,叫嚷要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并于7月17日命令海陆空三军进入特别戒备状态。

甚至在此期间蒋介石还连日组织军事演习,出动战机对祖国大陆沿海地区进行侦查挑衅,一些高级将领还带队到金门、妈祖等地进行活动,金门炮兵还轰击了福建沿海村镇。

为了打击对祖国大陆进行窜扰和破坏的国民党军,反对美国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1958年7月17日,毛泽东指示准备炮击金门。

经中央军委批准,组成了以叶飞为首的福州军区前线指挥所,还分别组成以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为首的空军前线指挥所,和以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为首的舰队前方指挥所。

由此,1958年8月到1959年1月期间,在毛泽东亲自决策和直接指挥下,福建前线炮兵奉命对金门国民党军进行了7次大规模炮击。

众所周知,炮击金门既是一场军事斗争,也是一场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宣传斗争。而毛主席历来都是认为军事行动是要服从于战略大局的,简单来说就是政治决定军事、决定战争。

所以在炮击金门“武斗”的同时,毛主席在宣传的“文斗”上也下足了功夫。

毛主席先是在10月5日指示:福建前线部队“暂停炮击金门马祖两岛”,“不管有无美机美舰护航,十月六、七两日,我军一炮不发;敌方向我炮击,我也一炮不还,偃旗息鼓,观察两天,再作道理”。

紧接着又从10月到11月,一连准备了五份《告台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未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 告台湾同胞书》、《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防部三告台湾同胞书》(未发布)。

总的来说,五份文件共同传达了两个声音:其一是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并指出“一个中国”原则,宣布美帝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其二是表示解放战争并未结束,并向国民党提出“和平谈判”的建议。

而与此同时,我方在进行舆论准备和外交交涉的同时,也通过官媒密集地揭露美方意图,并向全世界表明中方的意图。

另外,我方还通过不同的渠道向美方传递了明确的反对态度,但是却始终未获得回应,那么在这种沟通无效的情况之下,军事行动也就成了必然之举。而美方这种傲慢的态度也推动了其总统的恶意窜台。

2.恶意窜台与应对方案

炮击金门的决策期间,毛主席对叶飞将军说道:“你们用这么多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啊?能不能避免直接冲突啊?”在得到叶飞将军无法避免的回答后,毛主席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表达:“那好,照你们的计划打。”

1960年6月,一份关于美国总统的消息传入了毛主席的办公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在近日窜访台湾。

得到消息后的毛主席异常愤怒,随即下令“用7万发炮弹‘欢迎’艾森海威尔,以及在其离开时再次炮击 ‘相送’,势必要击倒其嚣张的气焰。”

彼时我国正处于两岸关系的关键时期,美国总统却偏偏选择在此时窜台,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无非就是为了阻止中国在祖国统一进程上更进一步,进一步达到“两个中国”的目的。

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后,我军迅速集结了35个炮兵连,4000多门火炮。另外,福建军区在加强海防的同时还指挥地面部队进行了防御部署,还有200余架飞机以及近百艘舰艇。三军“恭候”艾森豪威尔的到来。

一方面,因为6月17日和6月19日是艾森豪威尔抵达以及离开的日子,恰逢单数日,所以此次行动也被认为“单数日炮击”行动。

我们都知道,金门战役的主要目的还是威慑和警告,为了避免金门地区的民众因炮击受伤,我方提前告知了当地民众在单数日注意躲避,避免外出。

另一方面,其实艾森豪威尔在得知此消息后,还是比较慌张的,其召集白宫紧急会议,商讨毛主席的有关部署是否会影响到窜台行程。

不过彼时美国傲视全球的军事实力使其最终坚持了出访台湾的行程。为了确保总统的安全,印太地区大量增兵,甚至还调配了两支航母编队以及三艘重型巡洋舰。

6月17日,随着一记信号弹的发射,数百门大炮的轰鸣如期而至。彼时正在舰船上的艾森豪威尔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击声吓了一跳,下令舰长把注意力放在躲避上。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艾森豪威尔的行程,其沿着既定轨道重新驶向台湾。当其军舰即将抵达宝岛之际,我方的炮声又随之响起,恼羞成怒的艾森豪威尔还煞有介事地在媒体上表达对我方的不满。

相信艾森豪威尔也明白,这是中国人民在表达“台湾不欢迎你”,同时也在告诫国民党当局,只要解放军愿意,那么台湾将不再是问题。

庆幸的是,美国当局最初想要促进“两个中国”落实因大陆和蒋介石的双重抵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在6月17日到19日,艾森豪威尔在台湾的三天“访问”中,我军共发射了数十万发炮弹,有力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同时让艾森豪威尔意识到彼时中国已经不是那个民国时期积贫积弱的国家了。

3.战略远见与历史启示

回顾1960年艾森豪威尔访台时间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是一套集政治、军事、外交、舆论于一体的“组合拳”。

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军事示威,更是一次出色的政治对抗,毛主席选择的应对策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有力地捍卫了民族尊严。

细细品味这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伟人处理问题时的智慧。即在应对重大且复杂的困难时,必须坚持对根本原则的坚定以及灵活性的策略方法;既要掌握斗争的勇气,着眼于眼前的交锋,又要具备斗争的智慧,立足于长远的大局。

60多年前的这场风波有力地证明了“任何势力都无法动摇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这一命题。

6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未曾动摇。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万分紧张的21世纪,我们依然需要发扬这种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许志远.试论中国对艾森豪威尔主义的认识与反应[D].外交学院,
2022.DOI:10.27373/d.cnki.gwjxc.2022.000194.

[2]冯琳.1959年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谈与台湾问题[J].台海研究,2024,(03):85-96.

[3]洪驰.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台援助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22.DOI:10.27149/d.cnki.ghdsu.2022.003408.

[4]阿晖.历次台海危机:解放军敢于亮剑[J].新民周刊,2022,(30):30-33.

[5]瞿定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台海危机回顾[J].统一论坛,2021,(03)
:72-76.DOI:10.13503/j.cnki.reunification.forum.2021.03.021.

[6]冯帆.从属与独立[D].国际关系学院,
2020.DOI:10.27053/d.cnki.ggjgc.2020.000004.

[7]孙立祥.试论蒋介石对美、日等国“两个中国”政策的抵制[J].社会科学战线,2011,(12):96-10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历史   台湾   劝告   艾森豪威尔   金门   中国   国防部   美国   我方   国民党   美方   福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