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
风暴的中心,往往异常平静。但此刻,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眼,正对准了本周三的华盛顿。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这个掌握着全球“水龙头”阀门的男人,即将做出一个关键决定。他手里的加息降息按钮,轻轻一按,就可能决定你我未来几个月的钱包是鼓是瘪,股市是红是绿。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着他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华尔街突然传出一个惊天大瓜:有人,可能要来“抢”鲍威尔的饭碗了!而且这位挑战者,一上来就语出惊人,嫌鲍威尔动作太慢,想直接玩一把大的!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场看似板上钉钉的利率决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场华盛顿权力游戏?今天,我们就来抽丝剥茧,看一看这场大戏的台前幕后。
一、
我们先来看看“剧本”里写好的剧情。
北京时间9月18日,就是这周三,美联储的FOMC会议要公布最新的利率决议。这个会,基本上就是决定了美国,乃至全球的借钱成本。现在市场上有一个叫“美联储观察”的工具,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精准的民意调查,它去实时追踪那些顶级交易员们的想法。最新的数据显示,有超过93%的交易员都认为,美联储这次会降息25个基点。
25个基点是多少呢?就是0.25%。这个数字,可以说是市场的最大公约数,是目前最“政治正确”的选择。这就像天气预报说要降温,你妈让你加件薄外套,不多不少,刚刚好。这是常规操作,最稳妥,不会犯错,也最容易让市场接受。股市、债市、汇市的玩家们,基本上已经把这个预期,提前计入到了他们手上的价格里。所以,如果周三公布的结果真的是降息25个基点,市场可能会小小的开心一下,然后说一句“哦,知道了”,接着奏乐接着舞。
但是,就像任何一部精彩的电影,总会有一点点小小的悬念。那个“美联储观察”工具还显示,有那么一丢丢,微乎其微的可能性,美联-储会一口气降息50个基点!
如果说降25个基点是加一件薄外套,那降50个基点,就是直接让你穿上羽绒服。这动作就大了。这说明,在美联储这帮经济大管家眼里,外面的“天气”可能不是微凉,而是“速冻”级别的寒流要来了。
在过去,这种小概率事件我们当个乐子看看就行了。但这一次,情况有点不一样。因为,那个公开喊话,说“别加外套了,赶紧上羽绒服”的人,可能很快就要成为美联储的下一任老板了。
二、
喊话的这个人是谁呢?他可不是什么野路子的评论员,他叫里克·里德(Rick Rieder)。
这个名字你可能有点陌生,但他背后的公司你一定听过——贝莱德(BlackRock)。就是那个传说中“管着全世界的钱”的资产管理巨头。里德,就是贝莱德最核心的高管之一,全球固定收益业务的首席投资官。说白了,他就是华尔街的“债券之王”,每天在他手上流过的钱,都是以千亿、万亿美元来计算的。
这样一位华尔街的顶级大佬,最近干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
就在9月12号,纽约。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悄悄地和里德进行了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密谈。你想想,财政部长,那可是总统的“钱袋子”,整个国家的经济总管。她和一个华尔街的高管,两个人,关起门来聊了两个小时,聊的还是货币政策、美联储的结构这种国家核心机密。这画面,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场会面,其实是一场“面试”。因为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任期,到明年5月就要结束了。现在,华盛顿的权力游戏已经悄悄开局,各方势力都在物色下一任的“掌门人”。而里德,就是目前冲在最前面的热门人选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会谈的内容。据说,财长贝森特对里德欣赏有加,特别喜欢他的一点,就是里德评估经济的方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鲍威尔领导的美联储,经常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依赖滞后数据”。这就像一个司机,他只喜欢看后视镜开车。他要等统计局告诉他,上个月的经济数据出来了,哦,原来我们上个月开了80码。然后他再决定现在是该踩油门还是踩刹车。但问题是,等你看到数据的时候,情况可能早就变了。
但这位里德不一样。他被认为是一个使用“前瞻性框架”的选手。他开车的风格,不是看后视镜,而是紧盯着挡风玻璃,甚至还开着高德地图的实时路况,外加天气预报。他会去看各种高频的、微观的指标,去感知经济的脉搏,他想预测前面会不会堵车,会不会下雨,然后提前变道,提前减速。
这种“预判型”的风格,正好就对上了某些大人物的胃口。
三、
说到这个“大人物”,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特朗普。
虽然故事的时间线是在2025年,但特朗普对美联储的影响力,或者说他留下的那种政治风格,依然笼罩在华盛顿上空。我们都还记得,当年特朗普是怎么花式吐槽鲍威尔的。他给鲍威尔起了一个外号,叫“太迟了先生(Mr. Too Little, Too Late)”。
在特朗普看来,鲍威尔的动作总是慢半拍。经济需要刺激的时候,他降息降得太晚、太少;经济需要降温的时候,他又加息加得太猛、太急。总之,就是跟不上自己的节奏。特朗普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美联-储主席?他想要一个更“听话”,更“灵活”,更愿意配合他,用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的领导者。
你看,这不就跟里德的风格对上了吗?一个不拘泥于过去的数据,更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直觉和判断,一个敢于打破常规,提出降息50个基点这种“大胆”想法的人。这简直就是为那个位子“量身定做”的候选人。
而且,这次的遴选过程也很有趣。财长贝森特已经面试了好几位候选人,最后会给总统提交一个3到4人的短名单。这个名单里,除了里德,还有像白宫的经济顾问,前美联储理事等等。但里德的优势在于,他来自华尔街,而不是华盛顿的官僚体系。他常年在市场一线管理庞大的团队,他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那些非银行的“影子银行”的运作了如指掌。
这就像打仗,一个是熟读兵法的参谋,一个是真正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将军。在如今这个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的时代,一个“将军”型的美联储主席,似乎更有吸引力。
所以,当里德前几天公开在电视上说,“我认为美联储应该降息50个基点”的时候,你就要明白,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投资建议了。这更像是一份政治宣言,一份写给未来老板的“投名状”。他不仅在告诉市场他怎么想,更是在告诉白宫:如果我来当主席,我会这么干。
四、
好了,权力游戏的故事我们先放一边。我们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美联储现在到底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局面?为什么降息25个点还是50个点,会成为一个如此纠结的问题?
因为,现在的美国经济,正走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一对几乎无解的矛盾。
我们先看坏消息。
中金公司最近的报告里有一个词,叫“就业增长已几乎停滞”。你没看错,就是停滞。我们普通人找工作感觉越来越难,公司招人的意愿越来越低,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宏观数据正在验证的事实。劳动力市场,这个过去几年美国经济最强劲的引擎,现在正在快速冷却。
经济学最基本的道理,经济不好了,就业差了,怎么办?降息。降低借钱的成本,鼓励企业去投资,去雇人,鼓励老百姓去消费,去买房买车。从这个角度看,别说降息50个基点了,就算降息更多,似乎也有道理。救经济,救就业,刻不容缓。
但问题是,还有另一只怪兽趴在那里,虎视眈眈。那就是通货膨胀。
虽然最近几个月的CPI数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价指数,看起来没那么吓人了,甚至有所回落。但是,它离美联-储2%的理想目标还差得远呢。中信证券就预测,未来几个月美国的CPI可能还会在3%附近徘徊。这意味着,你去超市买东西,去餐厅吃饭,感觉价格还是那么贵。通胀的压力并没有完全解除。
好了,矛盾就来了。一边是经济停滞的风险,需要降息来“加油门”;另一边是通胀的幽灵,需要维持高利率来“踩刹车”。
一只脚想踩油门,另一只脚还想踩刹车,这车还怎么开?
经济学家给这种尴尬的局面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滞胀(Stagflation)”。“滞”,就是经济停滞不前;“胀”,就是通货膨胀高烧不退。两个最坏的情况凑到了一起,堪称现代经济的噩梦。
这就像一个人,他发着高烧,浑身滚烫,但同时他又极度虚弱,动弹不得。你给他用退烧药吧,怕他身体更虚;你给他输营养液吧,又怕他体温更高。医生来了都得挠头。
现在的美联储,就是这个头疼的医生。而鲍威尔和里德,就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治疗思路。
五、
鲍威尔的思路,更像是那个谨慎的医生。他觉得,虽然病人虚弱,但高烧是眼下最要命的病。我们得先想办法把体温降下来,哪怕过程慢一点,病人难受一点,但不能让高烧把脑子烧坏了。所以他倾向于小剂量的降息,比如25个基点,先试试看,观察一下反应,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做。先稳住,别浪。
而里德的思路,更像是那个激进的医生。他认为,虚弱才是根本问题!再这么虚弱下去,人都要没了,还管什么发烧不发烧?必须下猛药,直接上50个基点的降息,先把病人的元气吊起来再说。先把经济拉出泥潭,通胀的问题,我们可以以后再慢慢解决。他甚至还提到了,除了降息,美联储还可以动用资产负债表、流动性工具这些更“创新”的手段。翻译一下就是:光吃药不够,还得打点滴、上呼吸机,全套ICU设备都给我安排上!
你看,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了,这是一个路线之争,哲学之辩。是优先保增长,还是优先控通胀?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选择,将把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带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那么,回到本周三的会议,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
如果最终是降息25个基点,那说明鲍威尔的“谨慎派”路线依然占据上风。市场会觉得,哦,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短期内可能波澜不惊,但大家心里的那个疑问会继续存在:这么点药,真的够吗?特朗普的批评者们,可能又会把“太迟了先生”这个外号拿出来念叨一遍。
但如果,美联储出人意料地宣布降息50个基点。那整个市场可能就真的要“炸”了。短期内,股市可能会因为“放水”的预期而狂欢,但冷静下来之后,恐慌可能会随之而来。投资者会想:天呐,是不是经济的真实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糟糕得多,才需要动用“电击除颤”这种手段?避险情绪可能会迅速升温。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降了50个基点,那几乎就是在向全世界宣告:里德的时代,可能要提前到来了。这会被解读为,现任美联储已经开始采纳下一任热门人选的政策建议。这背后的政治信号,远比降息本身更值得玩味。
所以你看,本周三的这场美联储会议,我们关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
数字的背后,是两种经济哲学的碰撞,是一场华盛顿与华尔街之间的权力博弈,更是对未来全球经济走向的一次关键预判。鲍威尔的谨慎,代表了传统央行家的稳妥与担当;而里德的激进,则反映了市场的焦虑与对变革的渴望。
最终,天平会倾向哪一边?是小心翼翼地踩下那四分之一个百分点的油门,还是直接一脚油门踩到底,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这周三,鲍威尔的答案即将揭晓。而这个答案的背后,藏着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影子,也藏着未来几年,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密码。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