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五百强断崖差距: 日本149家,美国151家,中国3家,现在呢

随着各国对“经济”的重视,世界五百强榜单也成为了衡量各国实力的指标。

可在第一次世界五百强榜单中,美、日两国均有不错表现,中国却差强人意。

美国151家企业入围、日本149家,而中国却仅仅只有三家。

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中国早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反观昔日不可一世的美、日两国,如今却早已成了残花败柳!

榜单进化史

1995 年,当《财富》杂志首次推出全球五百强榜单时,全世界都看到了这样一组悬殊的数据。

美国以 151 家企业傲视群雄,日本紧随其后有 149 家企业上榜,而中国仅有 3 家国企艰难入围。

当时日本企业高管曾断言:“中国经济追上日本至少需 50 年”。

当时的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正享受着冷战胜利的红利,151 家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工业、金融和零售业。

通用汽车年销量高达 800 万辆,摩根大通、花旗银行掌控着全球信贷命脉,沃尔玛也已初显零售巨头的规模,这些企业合计营收占榜单总盘子的 29%。

而战败国日本的表现更令人惊叹。

凭借战后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和 “技术立国” 政策,日本经济实力一度逼近美国,149 家上榜企业覆盖汽车、电子和综合商社等核心领域。

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全球推广,美国街头每 3 辆汽车就有 1 辆是日系车;索尼特丽珑电视风靡全球。

三菱、三井等综合商社掌控着全球资源贸易,1990 年三菱地产以 14 亿美元收购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甚至引发了 “日本要买下全世界” 的讨论。

当时榜单前十中日本企业占了 6 席,更包揽前四,149 家企业合计营收占比高达 37%,力压美国一头。

但是谁都没想到日本企业的辉煌却没能持续太久。

日本坠落

1985 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在三年内升值超 1 倍,这让日企变得 “不差钱”,但是也埋下了一些致命的隐患。

许多企业就此放弃了技术的研发,开始疯狂的进行海外收购,而国内的民众也将资金全部投入股市、楼市。

当时东京的学区房总价甚至能买下美国的一个小镇,而日经指数也飙升到38915点的历史高位。

可谁能想到,到了1991年日本央行突然宣布加息,导致楼市崩盘,东京的房价一年暴跌60%,股市更是直接腰斩。

无数炒房家庭沦为“负资产”,三菱、住友等巨头纷纷进行裁员。

到了2024年,日本上榜的企业直接缩减到40家,仅是1995年的四分之一。

曾经和英特尔抗衡的东芝,也因为技术迭代缓慢,市场份额逐渐被三星、台积电所挤压。

而日本最著名的索尼、松下,在智能设备的研发中,因为缺少年轻骨干,接连错失机遇。

最主要还是日本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45%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局面。

要么就是找不着继承人,要么就是年轻人不愿意接手。

除了日本之外,美国上榜的企业也同样引起了网友的注意。

美国霸权韧性

从 1995 年的 151 家,到 2003 年峰值 192 家,再到 2024 年的 139 家,在数量上虽然有波动,但 “质量跃升”尤为明显。

在2024 年的榜单上前十名,美国企业就占了 6 位,沃尔玛更是连续 11 年稳居全球最大公司,而苹果、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主导着榜单走向。

根据数据显示,美国上榜的企业平均收入达到990亿美元,几乎是中国的两倍,其中科技与金融方面的企业年利润高达146亿美元。

在这背后,是苹果构建了187家全球供应商网络的“轻资产+规模效益”的模式,同时也有谷歌十年收购270家初创企业的技术前沿策略。

同时美国还十分擅长使用“霸权手段”来维护优势。

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半导体的份额占全球40%时,美国就借助《反托拉斯法》逼迫日本签约《美日半导体协议》,硬生生将市场份额压到30以下,为本土企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但谁能想到,在繁荣背后的美国,国债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500强企业一年营业收入总和。

美元霸权也在松动,中国将美债持有量降至 8000 亿美元以下,日本抛售 1200 亿美元美债,沙特石油交易开始用人民币结算,这些都让美国的经济主导地位面临挑战。

当美日格局发生变化的时候,中国正悄悄上演了一场华丽的逆袭。

中国企业的逆袭

2001 年加入 WTO 前,中国主要以 “低端制造” 切入全球市场,靠性价比打开了东南亚、非洲市场,同时把外汇投入到基建和科研中。

同时高速公路也从 1995 年的几千公里增至 2024 年的 17 万公里,高铁里程占全球 50% 以上,“863 计划” 更为芯片、通信技术研发奠定了基础。

到了2011年,中国上榜的企业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在2019年,中国以129家企业成功超越美国。

虽说在2024年的时候,落后美国6家企业,但差距已经微乎其微了。

更何况,中国的企业已经从清一色的国企,发展成了国企和民企双驱动,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活力来源更加多元。

其中能源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

国家电网连续三年位居全球五百强第三,中石化、中石油位居第五、第六的好成绩。

除此之外,还有华为在 5G 专利领域以 34% 的占比位居全球第一,其智能矿山解决方案已应用于澳大利亚、南非等 30 个国家。

2018 年遭遇美国技术制裁后,华为没有退缩,而是加大研发投入,自主研发的 “麒麟” 芯片成功突破断供困境。

到 2024 年,华为在中国市场的手机销量反超苹果。

而新兴电商领域的拼多多则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力。

作为首次上榜的企业,拼多多以349.81亿美元成功入围。

从 1995 年的 3 家到 2024 年的 133 家,中国企业用三十年走完了别人百年的路。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火遍全球,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中国品牌。

当比亚迪遇上特斯拉,当华为对决苹果,你认为下一个三十年,全球经济格局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财经   断崖   日本   美国   中国   差距   世界   三星   企业   全球   华为   美元   中国企业   美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