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天坛路与雁展路之间(隋唐长安城明德门外东1千米处)。时间回到隋开皇十年(590 年),隋文帝杨坚在长安城南郊精心选址,始建圜丘。这座看似质朴无华的四层土筑圆坛,实则意义非凡,自此成为隋唐两代 314 年间的国家最高礼仪重地。隋唐20 位皇帝在此祭祀天地。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圜丘比北京明清天坛早了14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沿用时间最长的皇家祭天遗址,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坛”。
圜丘遗址
1957 年,随着西安城区建设的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唐长安城展开了大规模的勘测与钻探。在确定了长安城框架以及明德门的位置后,一座位于唐长安城正南门明德门外东南方向的神秘土丘进入了考古人员的视野。这座土丘,当地瓦胡同村的村民称之为 “荒坡子”,它的位置与文献中记载的 “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 的圜丘遗址高度吻合,于是考古人员大胆推断,它极有可能就是隋唐时期的圜丘遗址。同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 将其列为 “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此时的推断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实。
圜丘遗址全景
直到1999 年, 圜丘遗址发掘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座规模宏大的四层圆台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每层圆台均匀分布着十二道陛阶,这与文献记载的 “四层圆台、十二陛阶” 的形制特征完全吻合。其中,朝南的午陛比其他 11 条陛阶都要宽,正是皇帝祀天时的专用陛阶。这一重大发现,终于揭开了圜丘遗址神秘的面纱,证实了这座 “荒坡子” 就是沉睡千年的隋唐圜丘遗址。
圜丘遗址中心距离地面高达 8 米,底层直径达 54 米,顶层直径 20 米,从下往上逐层收缩,共四层。仿佛是将 “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以一种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每一层坛体都像是一个巨大的圆盘,层层叠加,寓意着天地的交融与和谐。更为独特的是,每层坛体的表面都抹有一层掺合谷壳的白灰面。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层白灰面闪烁着洁白的光芒,使圜丘看起来宛如一座神圣的玉璧,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这种以白灰涂抹的方式,不仅符合《周礼》中 “以苍璧礼天” 的祭祀传统,更象征着昊天上帝的纯净与神圣,体现了古人对祭天仪式的至高敬意。
圜丘遗址平面图
除了独特的四层圆坛设计,圜丘遗址还有一个令人称奇的地方,那就是每层圆坛均匀分布的 12 条陛阶。这 12 条陛阶按照十二辰位(子、丑、寅、卯等)朝向 12 个方位,仿佛是将一年 12 个月、一天 12 时辰的时空划分巧妙地融入到了建筑之中。每一条陛阶都承载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意义,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神秘而有序的时空网络。其中,正南午陛格外引人注目。它宽 5 米余,比其余陛阶宽 1 米,是皇帝登坛的专用通道。在古代,“南面而王” 是一种重要的礼制观念,皇帝作为天子,代表着上天统治人间,因此在祭天这样的重大仪式中,皇帝走正南午陛,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严。与北京天坛的四面台阶相比,圜丘遗址的 12 面设阶规制更符合周代 “天子祭天,十二陛以应十二辰” 的礼治传统。
圆丘遗址风貌
圜丘遗址的发现,无疑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项重大成果,它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祭天文明的大门,填补了中国祭天礼仪建筑发展脉络中的关键空白。在周代,祭天活动虽然已经存在,但那时还没有固定的坛体,人们多在郊外临时设坛,以表达对上天的敬畏和祈求。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深敬畏之情。
到了汉代,圜丘的形制逐渐确定为八陛,这八陛象征着八方,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空间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周时期首次出现了十二陛的圜丘设计。这一创新设计的出现,标志着祭天礼仪建筑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十二陛的设计更加符合当时人们对天文历法和宇宙观的理解,也为后来隋唐时期圜丘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圜丘的形制最终定型为四层十二陛,这种结构不仅上承北周的传统,下启明清的祭天形制,更是成为了大一统王朝的标准祭天建筑。以此证实了《周礼》中 “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 的宇宙观。
如今的圜丘遗址已经成为西安市的一张独特名片。它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天坛路,紧邻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视塔与万象城商圈,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 “历史与现代同框” 的生动写照。
天坛遗址公园
走进天坛遗址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保存完好的考古发掘现场。通过精心设计的玻璃栈道,游客可以俯瞰四层台基的立体结构。沿着十二道陛阶的青砖标识前行,在午陛处特别设置的 “帝王登坛” 场景复原,更是让游客有机会体验一把 “一步一千年” 的穿越感,沿着皇帝曾经走过的路径登顶,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庄严。更值得一提的是,圜丘遗址公园免费对公众开放,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近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取材于网络。
。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