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老觉得干、觉得没精神、觉得心情低落,是个人原因吗?医生这样说……

申城秋天的脚步,从来都和这座城市的节奏一样匆忙。伴随着几阵零星的秋雨,持续数月的暑气被一扫而空。随着秋季的深入,天气也变得干燥起来。与之而来的,就是干裂伴随着瘙痒的皮肤、喝水也不能完全缓解的口干咽痛、频繁的喷嚏夹带着淡红色的血丝、每天的排泄也变得不那么顺畅……很多人将这些症状简单地归咎于“秋燥”。

的确,随着气温下降,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被来自内陆的干冷空气所替代,导致空气湿度下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以“干”为特征的身体不适。不过,为什么有的人对“秋燥”那么敏感,有些人“秋燥”的症状却一点儿也不明显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副主任姜恺告诉新民晚报记者,个人体质的强弱与生活习惯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喜润恶燥”,肺气虚弱的人,最早也最容易受到燥邪影响,出现呼吸道和皮肤的问题;其次,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负责将每天饮食中的营养运化吸收,其中就包括津液,而脾胃虚弱的人,就如同泉眼出水少,自然更容易干燥;再有,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肝阴不足,就更容易在秋季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

姜恺提到,饮食习惯也与秋燥关系密切——长期喜欢吃辛辣、油炸、烧烤类食物的人,由于这些都属于“温燥”之品,在潮湿之地可以起到驱寒除湿的作用,而在干燥的秋季则会进一步加重津液的消耗。此外,作息与情绪也同样会导致“秋燥”症状,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学习压力大,免不了经常熬夜加班,情绪波动,这种生活状态最容易耗伤阴血,助长秋燥的症状。

新华社图表,秋燥来袭,不少人饱受口干、皮肤干痒困扰。 新华社发 赵谊超 编制

不少人问,该如何缓解“秋燥”?医生指出,除了补水以外,首先要减少辛辣油炸饮食的摄入,可以适当食用梨等性凉味甘,含丰富水分和膳食纤维的水果,并可搭配蜂蜜、冰糖等滋阴润燥之品;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熬夜,稳定情绪,避免大怒急躁也能有效减轻秋燥带来的不适。

入秋后,很多人发现不仅皮肤易干燥、咽喉常感不适,就连情绪似乎也蒙上了一层薄雾,容易感到莫名的低落、烦躁或是焦虑。专家解释,天气转凉,树叶枯黄掉落,这种萧瑟的情景容易令人产生悲秋之情,现代医学中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多见于心思敏感、性格内向、体质较弱的人群,老年人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通过适当户外运动,例如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甚至是简单地散步、逛街,都可以帮助调畅肝气,对改善情绪有很好的作用。”姜恺表示。

舒缓“悲秋”除了活动之外,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达到改善情绪的作用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就给出了答案,在他的中医巨著《金匮要略》中就收录了经典名方:甘麦大枣汤——该方由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食同源的药品组成,有养心安神、调和脏腑、稳定情绪的功效,并且都是甘甜味道,非常适合煎汤代茶饮用。具体做法非常简单,取甘草9—15克,小麦15—30克,大枣(去核后掰开)5—10枚,加水浸泡30分钟后,大火煮沸转小火煎煮20分钟,滤渣后即可饮用。

近来,还有些市民前来医院寻求帮助。他们没有因为秋季凉爽的气候而倍感振奋,反而愈发疲劳困倦了,这便是所谓的“秋乏”了。

引起秋乏的原因有很多,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的。秋乏是秋季来临后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人体在夏季整体处于一种相对透支的状态;进入秋季后,需要重新适应气候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乏力、倦怠。”姜恺指出,这种情况,一般只要保持规律的作息,尤其是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就可以得到改善。

专家还认为,可以通过睡“子午觉”——在中午小憩20分钟左右,可以缓解大脑疲劳、改善秋乏;当然,坚持运动也是解秋乏的一剂良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养生   低落   秋天   医生   原因   精神   心情   秋季   情绪   大枣   干燥   症状   皮肤   津液   不适   甘草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