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五一假期第三天,泰山游客流量持续火爆,无论是红门、天外村,还是桃花峪、东御道登山入口处,无不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桃花峪游客中心外面、东御道未央湖下面的道路两侧,挤满了私家车辆,长度至少有一公里以上。方特欢乐世界外面的停车场爆满,车辆将明堂路北段塞得水泄不通。就连平日游人不多的天烛峰景区,因《封禅大典》的演出,也是游人如织,车辆的拥堵让人寸步难行。
泰安本地人,建议你不要在此期间到以上这些地方游玩,行车难,停车更难,再加上天气炎热,实事求是地说,观感体验极差。可能有人会问,总不能在家静坐五天吧,如果出去,该去哪儿比较好呢?想找一处既能感受节日气氛,又能避开人流的景美之地,其实也不是很难。在泰山王母池之南、八仙桥下面,藏着一段幽深秀美的峡谷,两岸树茂林深,摩崖石刻熠熠生辉,谷内溪水潺潺,凉风习习,景美人稀。
它原本是梳洗河的一段,溪水自虎山水库蜿蜒而下,如碧玉雕琢的丝绦,经虬在湾,过吕祖洞,穿八仙桥,辗转于嶙峋怪石之间,时而平缓如镜,倒映着两岸苍松翠柏的倒影;时而湍急成潭,激起晶莹的水花化作万千珠玉,在青石板上迸溅出无数细碎银星。岸边长满青苔的枯木垂落枝桠,将斑驳的树影洒落在粼粼的水面,恍若水墨晕染的屏风,描绘出一幅气韵生动的山水画卷,堪称泰山脚下避暑的隐逸佳境。
峡谷内,三、五友人正说说笑笑,结伴穿梭于溪边的山林小径,偶尔弯腰拾起小石子,用力投掷到深潭中,激起一串串涟漪,仿佛是追忆那已逝去的青春。情侣们手挽着手,漫步石板上,伴着眼前的山水美景,眼中满是柔情蜜意。孩子们是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挽起裤腿,踏入清澈的溪水中,互相追逐嬉戏,全然不顾四溅的水花打湿了衣裳,嬉笑声弥漫在山谷中,惹得八仙桥上的游客纷纷投来探寻的目光。
西侧崖壁上,有多处摩崖石刻,虽已年代久远,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其中有一处石刻为“水不在深”,落款为东皋曹濬澄书,为我们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原来这儿还藏着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遗迹。清光绪七年(1881年),时任泰安知府曹濬澄,与泰安县令曹钟彝、岱庙道士张传彬一起,率市民筑坝建渠,引梳洗河水入城、环岱庙,至双龙池,解决了泰城人吃水难题,世人将此命名为曹公渠,以示纪念。
西侧崖壁上还有“泽润生民”、“犀带分流”、“育德”、“清如许”、“元脉”、“廉让分甘”等石刻,东侧崖壁上有“源清流洁”等刻字,所有的刻字表达的含义均指向了曹公渠这一惠民工程,是赞扬该工程造福苍生,同时,也是颂扬父母官曹濬澄、曹钟彝的高尚品德,原因无他,该工程所需一切费用均由曹知府动员府、县两级官吏捐款资助,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曹公做到了!百姓又怎能不爱戴?
驻足石刻前,仿佛听见百年前匠人凿石的叮当声与百姓欢呼的声浪交织。它宛如历史的注脚,镌刻着岁月的记忆,时刻不忘那些曾被溪水浸润得温润如玉的字迹,既是历史对清官廉吏的褒奖,亦是对当代为政者的镜鉴——真正的政绩从不显露于碑碣的鎏金溢彩中,而是深藏在民心深处永不干涸的清泉里。只有心怀百姓,以民心为尺,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是@泰山旅游那些事儿,喜欢这篇文章,就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加个关注点个赞,转发出去留个言!期待分享您的建议和观点!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