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巴基斯坦财政部一纸指令,1000亿卢比火速打入中国电力企业账户。
这笔钱不是投资,是久拖不还的电费。
在访华前夕,这份"见面礼"背后是一个能源大国的无奈与挣扎。
8月26日,伊斯兰堡的财政部大楼里,一份文件悄然签发。财政部指令从电力行业补贴中拨付1000亿卢比,外加常规预算中的80亿卢比。
这些钱将在数日内流向萨希瓦尔电站、胡布电站等中国投资的燃煤电厂。
萨希瓦尔电站独占870亿卢比,胡布电站分得690亿卢比。
这些数字背后是什么?是巴基斯坦电网每月31次停电的现实,是亚洲停电最频繁国家的尴尬标签。
截至今年6月,中巴经济走廊电力项目的未偿债务高达4230亿卢比。
1000亿只是杯水车薪,债务总额依旧超过3000亿卢比。
这不是巴基斯坦第一次紧急还债。
2017年以来,巴方在能源领域已累计支付5.1万亿卢比。
钱去哪了?大部分流向了中国企业的口袋。
萨希瓦尔、胡布、塔尔这些电站,每一个都烙着"中国制造"的印记。
时机耐人寻味,总理已指示财政部在8月25日前清偿这1000亿卢比,距离访华行程仅剩几天。
这份"见面礼"的寓意再明显不过——巴基斯坦需要中国继续相信自己。
金钱的流向暴露了权力的天平,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电力市场占据绝对话语权,每度电8.5卢比的价格远超印度的4卢比,巴基斯坦别无选择,只能咬牙承受。
1000亿卢比买来的是暂时的喘息,换取的是中方对巴基斯坦能源转型的继续支持。
这场交易里,谁是赢家?
电力短缺的阴霾依旧笼罩着这个南亚大国。
工厂停工、机器沉寂,制造业和出口产业在全球市场失去竞争力。
巴基斯坦的经济血脉被电力问题死死扼住,而中国恰恰握着这条血脉的钥匙。
这1000亿卢比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巴基斯坦财政部的这纸指令,写满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独立的渴望与无奈。
2015年,萨希瓦尔电站破土动工时,没人想到会欠下870亿卢比。
那是中巴经济走廊的蜜月期,巴基斯坦把中国视为能源救星。
年久失修的输配电网络让电力在传输中大量损耗,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推高发电成本。
巴基斯坦的电力系统像一个漏洞百出的水桶,投入再多资金也填不满。
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到2023年,巴基斯坦电网欠中国企业12亿美元,每一次卢比贬值都是对巴方财政的致命打击。
循环债务的逻辑简单而致命:巴基斯坦缺电,向中国借钱建电站;
电站建成后,巴方无力支付电费,电价让更多企业和家庭用不起电,需求下降导致电站闲置,闲置电站依然要收费,债务继续累积。
政策设计的短视加剧了困境。
巴基斯坦签署的电力购买协议条件苛刻,即使不用电也要支付容量费。
萨希瓦尔电站装机容量1320兆瓦,每年光容量费就要几十亿卢比。
技术依赖进一步加深了困境,巴基斯坦缺乏自主的电力技术,从设备采购到运维管理都离不开中方支持。
这种依赖关系让巴方在谈判中处于绝对劣势。
电力项目从合作典范变成债务陷阱,这个转变过程中,巴基斯坦付出了什么代价?不仅是金钱,更是对能源安全的控制权。
巴基斯坦总理府的灯火通宵达旦,距离北京之行还有几天,总理已指示财政部务必在8月25日前清偿1000亿卢比。
中巴经济走廊进入了微妙的重新评估期。
中国和巴基斯坦宣布了升级版中巴经济走廊,安全风险和财政障碍,仍然笼罩着能源投资的未来。
北京的耐心在消磨,伊斯兰堡的选择在减少。
这1000亿卢比承载着超出金额本身的政治意义。
它是巴基斯坦对中方承诺的兑现,也是对双边关系稳定的投资。
在地缘政治变幻莫测的南亚,巴基斯坦不能失去中国这个重要的盟友。
时机选择暴露了巴方的战略考量,访华前夜的紧急还债,就像是递给中方领导人的一份投名状。
这份投名状的潜台词是:巴基斯坦依然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可剩余的3000多亿卢比债务,依然是双方关系的定时炸弹。
巴基斯坦用这1000亿卢比买来的是谈判桌上的主动权,是在更大债务重组计划中的发言权。
巴基斯坦的内政压力同样巨大。
高电价引发民众不满,频繁停电影响社会稳定。
总理需要在访华时为国内带回实质性的好消息,要解决债务问题,更要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争取新的机遇。
所以说,安全风险是悬在中巴合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巴基斯坦面临的安全威胁,让中方对新项目投资更加谨慎。
1000亿卢比的还债行为,部分是为了重建中方对巴基斯坦安全保障能力的信心。
经济转型的压力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传统的债务驱动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巴方需要寻找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这次访华,承载着巴基斯坦经济转型的历史重任。
访华成果,也将直接影响巴基斯坦的政治稳定。
如果无法在债务重组和新项目投资方面取得突破,巴基斯坦政府将面临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
这场债务游戏没有真正的赢家,中国企业虽然获得了利润,却面临着巨大的收款风险。
巴基斯坦虽然解决了电力短缺,却陷入了更深的债务泥潭。
太阳能革命正在悄然改变游戏规则。
巴基斯坦的屋顶太阳能板安装量激增,民众开始寻求能源自主的替代方案。
这个变化对中国主导的燃煤电站构成了直接挑战。
债务重组,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巴基斯坦寻求将循环债务从1.614万亿卢比削减至约3300亿卢比,这个目标需要双方的政治智慧和商业妥协。
从债务融资转向股权投资,从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产业合作,这些转变将决定两国能源合作的长期走向。
能源安全的定义如今也正在发生变化。
对巴基斯坦而言,真正的能源安全不是依赖任何单一供应商,而是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这个认知转变将重塑中巴能源合作的基础。
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建立,使得中国企业,需要在这个新环境中寻找生存之道,而不是依赖政府担保的高价合同。
还有环保压力正在重塑能源投资的逻辑。
燃煤电站在全球范围内面临退出压力,绿色转型将是中巴能源合作的必然选择。
1000亿卢比只是开始,不是结束。
巴基斯坦的能源困局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单纯的债务清偿无法根治结构性问题。
中巴两国都需要重新审视合作模式,从给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转向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
这个转变将决定中巴经济走廊的未来命运。
最终,能源合作的成功与否将以两国人民的福祉为标准。
如果合作不能让巴基斯坦摆脱停电困扰,不能让中国企业获得可持续收益,那么再多的政治修辞都无法掩盖现实的失败。
历史将见证这场能源博弈的最终结局。1000亿卢比的还债只是序幕,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参考资料:
《"巴铁"的光明之路,如何走出循环债务的迷宫》 · 观察者网 · 2024年11月5日
《中巴经济走廊十年能源发展成就斐然》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2023年12月6日
《启动十年 中巴经济走廊释放多重发展红利》 · 新华网 · 2023年7月3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巴经济走廊进展情况》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2017年12月7日
《专访丨伊克巴尔:能源项目占据中巴经济走廊的半壁江山》 · 中国能源新闻网 · 2025年1月7日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