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洽翻车了,“瓜子一哥”竟被打入冷宫!
8月21日晚,洽洽2025年半年报一出,股东们瞬间炸锅,恐慌情绪急速蔓延。
谁能想到,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二十年、年营收高达68亿的“瓜子霸主”洽洽,销量居然一度暴跌70%,净利润甚至没能突破一亿元大关。
作为炒货第一股的洽洽,到底怎么了?
洽洽的荣辱兴衰,始终都与其创始人陈先保紧密相连。
1959年出生的陈先保是地道的安徽人。
23岁那年,他从无锡轻工业学院毕业,直接端起了省商业厅下属公司的铁饭碗。
90年代是中国民企的野蛮生长期,但市场却是一片空白,那时候,只要是个产品,都能卖出去。
陈先保也想成就一番事业,即便他已经当了科长,但面对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将来,他心一横,还是辞职了。
1995年,他创立了合肥华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卖冷饮。
但陈先保不卖常规的冰棍和雪糕,而是参考双节棍的外形,做了一款针对儿童的棒棒冰。
没想到,棒棒冰一进市场,就备受喜爱,很多商家争相模仿,转眼间,南方市场各式各样的棒冰都出来了。
陈先保想到东北天冷有暖气,屋里特别热,棒冰在那没有淡季,受众人群多,就决定进军东北。
当时,很多人都说他脑子进水了,怎么会傻到要去冰天雪地里卖棒冰呢?
谁料,棒棒冰在东北一夜蹿红,800万的销售数字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把那些唱衰的人打得哑口无言。
不过,陈先保心里跟明镜似的,东北这块蛋糕再大也有吃完的一天,得赶紧为公司另找一条新赛道。
他出门散步时观察到,无论是围桌闲聊还是街头散步,大人小孩手里总攥着一把瓜子,这给他带来一个灵感:卖瓜子。
念头一起,陈先保立刻扎进市场摸底。一圈跑下来,他发现市面上的瓜子几乎集体“翻车”:
壳难磕、手易脏、吃完还上火。就连当时的顶流傻子瓜子和安徽的名牌小刘瓜子,也不例外。
如果不能解决这3个问题,自己即使推出新品牌的瓜子,估计连安徽都难以立足,更别说卖到全国了。
不过,一次意外,让他打开了思路。
有一回,他无意间吃到一款皮不硬、干净还不怎么上火的瓜子。于是,他就买了一大包,组织大家品尝研究。
多番沟通后,大家认为,这款瓜子不是直接炒的,而是煮了之后才炒的。
于是,他们就结合现代操作技术,把利于人体健康的中草药和瓜子先“煮”到一起,等味道“喂”进去之后,再进行翻炒。
多轮实验后,陈先保团队终于端出一款“三好”瓜子:壳薄一捏就碎、外皮干净、嗑再多也不上火,还自带勾魂香气。
这么好的产品,得配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才行。
当时,恰恰舞风靡全国,电视上、歌舞厅、公园里到处都是恰恰的音乐。
陈先保大腿一拍,结合先煮后炒的差异化工艺,就给瓜子起了个好听、好记、好传播的名字——洽洽。
1999年,洽洽瓜子一甩“老土”包袱,新潮登场即被疯抢,首年就狂揽三千万元。
就此,冷饮篇章终结,陈先保闯入瓜子江湖,拉开了他创业生涯的第二幕。
洽洽瓜子一夜爆红,陈先保并未就此收手,而是把下一步瞄准了央视的黄金广告位,要把“洽洽”两个字塞进全国观众的脑袋里。
可广告费是400万,把洽洽一年的净利润都扔进去也不够,大家劝他不要太激进。
可陈先保根本不听,东拼西凑借了400万,买下了央视黄金档的广告段。
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洽洽香瓜子,2000年,洽洽的销售额直接突破1亿元。
陈先保趁热打铁,2001年8月成立了安徽洽洽食品有限公司,当年的营业额就高达4亿元。
洽洽的走红,广告宣传只是其中一方面,陈先保的营销小心思也是可圈可点。
洽洽把瓜子装进牛皮纸袋,老派质感与环保气息扑面而来,袋口一捏,香味就被牢牢锁死。
高度饱和的中国红,是喜庆与吉祥,醒目与自信的符号,放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极具视觉冲击力。
同时,早期包装袋里附有文化卡片,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洽洽的文化内涵和休闲属性。
此外,还有开袋有奖和开箱有礼活动,随机放在包装袋和箱子里放的小惊喜,既有开盲盒的刺激和吸引力,又拉升了洽洽的复购率。
洽洽一路高歌,走红6年后,挑战来了。
2006年,国内降水比往年少了25%,导致向日葵的出苗率下降,高温天气比往年多了10来天,部分向日葵授粉率不足。
在干旱和高温的双杀下,洽洽的当家品种“美葵363”一下子减产三成。
公司只能紧急改收东北早熟向日葵,当时原料价直接被抬高了约8%,洽洽的损失接近4000万元。
2007年,为从源头断了被原料“卡脖子”的后患,洽洽在内蒙古成立了种业公司,开始自行培育向日葵种子。
之后,洽洽还跟内蒙农大、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合作,共同培育向日葵的杂交种子。
用上洽洽自育的种子,亩产直接抬升15%~20%,原料每吨省下三四百块,货架期也从8个月一口气拉到12个月。
从一粒种子开始,洽洽顺势贯通了育种、种植、加工到品牌的整条赛道,这也让陈先保的野心随之扩张。
2011年3月,陈先保敲响深交所的上市钟声,把洽洽送上了“中国炒货第一股”的宝座。
自那以后,洽洽一路碾压,稳坐瓜子王座,年营收从27亿一路蹿到2020年的52亿,几乎翻了个倍。
2020年9月,洽洽迎来每股约为70元的最高点,市值也冲到了360亿元。
然而,自那以后,洽洽便开始走入震荡下行通道,做的努力不少,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首先,做口味创新。
洽洽跳出五香围城,炒出凉茶、奶香、山核桃味和焦糖味的新潮瓜子;
为迎合95后网民的社交需求,洽洽接连上线了蜂蜜黄油、藤椒、芝士、榴莲、螺蛳粉、辣根等奇葩口味的瓜子;
还特地为云贵川人群,设计上架了酸汤味、菌菇味和竹香味瓜子。
然而,口味虽多,但都没有形成气候,洽洽依然要靠香瓜子做支撑。
其次,做跨界尝试。
零食方面,有每日坚果小黄袋、怪味U豆类零食、嘎吱脆薯片和啵乐冻果冻等;
资本层面,悄悄入股贵州酣客共酿君台酒,携手华熙生物同做护肤面膜,拉上绝味一起攒产业基金等;
在冷链与健康零食上,推出瓜子仁冰淇淋、魔芋公主千层肚、脆脆熊鲜切薯条等。
跨界产品中,除每日坚果小黄袋是个10 亿级大单品,2024 年让洽洽进账19.2亿元外,其余尝试,均黯淡收场。
此外,洽洽对渠道也做了拓新。
洽洽内部,成立KA(重点客户)事业部,专门对接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巨无霸”客户,合作销售货品;
面对线上,洽洽积极拥抱电商平台,在天猫上成立自己的直营店,同时跟抖音、快手、天猫三个平台的达人合作卖货;
面对线下,洽洽线下不仅向便利店、量贩零食店、会员店、即时零售店铺货,还向海外100个经销商发货。
从批发-商超-电商-量贩/即时零售,洽洽都尝到了甜头,但也付出了费用率抬升、毛利下降的代价。
上述问题,其实都不足以让洽洽暴雷,真正把洽洽拉下神坛的,是天气变化带来的低产量和高成本。
2024年9月内蒙古向日葵种植区碰上连续阴雨天,瓜子霉变率飙升,良品骤减,原料价格应声跳涨。
每日坚果中的巴旦木和腰果,一方面受供需关系制约,另一方面受天气与行业周期影响,原料也同步涨价。
2024年,洽洽在原料采购上花出去42.64亿元,占当期营业总成本的 83.96%,如此高的成本,几乎将其利润压垮,盈利能力也差点被“打回原形”。
洽洽2025年新出的财报显示,它的净利润下滑74%,简直成了膝盖斩。
目前,整个瓜子行业的规模在550亿元左右,年复合增速已经告别2位数,基本在5%左右,瓜子已经从“高速增量”进入“存量升级”阶段。
洽洽虽然是瓜子界的龙头,但已经不是休闲娱乐的首选了。
新消费时代,休闲零食风靡一时。
肉脯、蜜饯等品类凭借其独特风味,成功俘获了众多年轻消费者,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目前,遍地开花的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好想来等低价折扣店,已经基本把休闲消费的全品类包揽了,成了大家闲逛的好去处。
很显然,洽洽在短时间内,很难在口味和品类上有所突破,想要再次出圈绝非易事。
-END-
参考资料:
1.国际金融报:《“瓜子大王”洽洽净利暴跌73.68%》
2.中国经营报:《“瓜子大王”惨淡!半年净利暴跌73.68%》
3.大象新闻:《卖得不好怪成本高?洽洽连跌5年迎来最惨中期业绩》
作者:牛玉英
编辑:柳叶叨叨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