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年前,风里飘着麦秸秆的焦香,太阳晒得土坯墙发烫,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烟都带着红薯的甜气——当然,更多时候是粗粮的寡淡味。那会儿还没有“内卷”“躺平”这些词,穷苦是咱们共同的底色,就像夏天每个人身上都沾着的痱子粉,算不上体面,却也没人觉得丢人。要是真能踩着时光的梯子回去,我不做呼风唤雨的“孩子王”,也不做头悬梁锥刺股的“书呆子”,就想做个接地气、能扛事、爱折腾还不缺乐子的穷苦少年,跟当年的大伙一样,在苦日子里扒拉着甜,把穷日子过出响儿来。

首先,我得做个“会省但不抠门”的少年。四十年前的穷苦,不是“没钱花”那么简单,是“每一分东西都得算着用”。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到我身上说不定袖口磨破了,裤脚短了一截,膝盖上还打着块五颜六色的补丁。

但我绝不哭丧着脸嫌弃,反而要跟小伙伴们攀比“谁的补丁更有花样”——娘给我补的补丁是圆的,我就偷偷用炭笔在周围画几圈,假装是“新式花纹”;要是补丁是方的,就跟人说“这是八路军的同款,结实!”,气得隔壁家的二柱回家缠着他娘也给补方补丁。

鞋子更是宝贝,塑料凉鞋是奢侈品,大多时候穿的是娘纳的布鞋,鞋底厚得像小枕头,走在土路上“咚咚”响。我得学会爱惜,下雨天尽量踮着脚走,避开积水,实在避不开,回家就赶紧把鞋子脱下来,放在灶台边烘干,顺便用布擦得锃亮,哪怕鞋尖已经磨得发毛,也要保持“穷讲究”。

至于零花钱,那简直是传说中的东西,过年能拿到五毛钱压岁钱,能攥在手里暖一个正月,舍不得花一分。但我不会做守财奴,要是小伙伴有难——比如三丫的铅笔头用完了,狗蛋的弹弓断了弦,我就会大方地把自己省下来的半块橡皮、一根捡来的细铁丝分给他,不是为了装大方,是咱们穷苦人都懂,抱团取暖比单打独斗强,一块橡皮掰两半,两个人都能用上,多划算。

我还要做个“会折腾但不闯祸”的少年。穷苦日子里,乐趣从来不是买的,是自己“造”出来的。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机,甚至没有像样的玩具,但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游乐场。春天,我要跟着大伙去田埂上挖荠菜、挑马兰头,不是为了帮家里省菜钱(当然能省更好),

主要是为了在田埂上追着蝴蝶跑,比谁挖的荠菜更嫩,挖累了就躺在草地上,嚼一根狗尾巴草,看天上的云飘来飘去,编些乱七八糟的故事——比如那朵云像不像偷吃的猪八戒,那朵云是不是要飘到城里给咱们带糖吃。偶尔挖错了,把野草当成荠菜挖回家,娘肯定会笑着拍我一下:“你这孩子,眼睛长到头顶上了?”我就嬉皮笑脸地说:“娘,这草比荠菜香,不信你尝尝!”然后赶紧溜出去玩,避免被娘抓去喂猪。

夏天是最热闹的季节,也是咱们穷苦少年的“狂欢季”。天刚蒙蒙亮,我就得跟着爹去地里割猪草,太阳晒得后背发烫,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衣服粘在身上,难受得要命,但我绝不喊累——不是我多懂事,是因为割完猪草,就能跟小伙伴们去村口的小河里摸鱼。

小河不深,水清清的,能看到小鱼在石头缝里窜来窜去,我们光着脚丫踩在河里,淤泥从脚趾缝里冒出来,痒得人直笑。摸鱼不用渔网,就用手抓,运气好能抓到几条小鲫鱼,回家娘就能炖一锅鱼汤,撒点葱花,那香味能飘满整个院子;运气不好,抓了半天只抓到几只小蝌蚪,就装在玻璃瓶子里,

当成“宝贝”养着,每天放学都要去看一眼,直到小蝌蚪长出四条腿,再把它们放回河里,还得跟它们说“明年记得再来找我玩”。

中午日头最毒的时候,大人都在屋里歇晌,我们就偷偷溜到晒谷场,找个阴凉的麦秸秆堆,要么躺在上面睡觉,要么玩“捉迷藏”。麦秸秆堆软乎乎的,闻着有太阳的味道,藏在里面,就算被人找到,也能趁机在麦秸秆堆里滚一圈,弄得满身草屑,像只小刺猬。傍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竹床搬到院子里,我就搬个小板凳,凑在大人们身边听故事,听他们讲过去的事,讲城里的新鲜玩意儿,虽然大多听不懂,但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插一句“真的吗?”“后来呢?”,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

要是村里放露天电影,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早早地就搬着小板凳去占位置,哪怕电影是重复看了好几遍的《地道战》《南征北战》,也看得眼睛发亮,看到鬼子被打败的时候,跟着大伙一起拍手叫好,散场的时候,还得模仿电影里的台词,跟小伙伴们“对打”一路,直到被娘喊回家睡觉。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捡漏”的季节。田地里的麦子收完了,玉米掰完了,我就跟着小伙伴们去地里捡掉落的麦穗、玉米棒,哪怕只有一点点,也绝不放过。捡来的麦穗晒干了,娘就能用石磨磨成面粉,蒸个白面馒头,那馒头的香味,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那会儿大多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剌嗓子,咽下去的时候得就着水,

白面馒头简直是“山珍海味”。我得学会“孔融让梨”,但不是装样子,是真的舍不得吃,把馒头掰成几块,给爷爷奶奶一块,给爹娘一块,给弟弟妹妹一块,自己只留一小块,慢慢嚼,把每一口香味都咽到肚子里,还得假装“我不爱吃白面,我就爱吃窝头”,其实心里早就把那点馒头的味道刻在骨子里了。

除了捡粮食,秋天还能去山上捡栗子、摘野枣。栗子长在带刺的壳里,得用石头砸开,一不小心就会被刺扎到手,疼得龇牙咧嘴,但只要看到里面圆滚滚的栗子,就什么都忘了。野枣长在小树上,有的甜,有的酸,有的还发涩,我们就一边摘一边吃,吃到牙齿发酸,说话都漏风,还互相嘲笑“你变成老太婆了”“你说话像含着糖”。

捡回来的栗子,娘会用沙子炒,炒得香喷喷的,装在布袋子里,平时舍不得吃,只有家里来客人,或者我们表现好的时候,才会抓一把给我们,我会把栗子揣在口袋里,时不时摸出一颗,搓一搓,再慢慢剥开吃,一颗栗子能嚼半天,甜香味能在嘴里飘好久。

冬天就更有意思了,天寒地冻,地里没活干,大人都在家缝缝补补、唠家常,我们这些孩子就围着灶台转。灶台里烧着麦秸秆、玉米芯,火苗“噼啪”响,把灶台烤得暖暖的,我们就把红薯、土豆埋在灶台的灰烬里,等着它们慢慢烤熟。等待的过程最熬人,每隔一会儿就用小棍子扒拉一下,生怕烤糊了,又怕没烤熟。

好不容易等到红薯冒热气,赶紧用棍子把它扒出来,烫得手直搓,却舍不得放下,掰开来,里面金灿灿的,冒着甜气,哪怕烫得舌头直打转,也得赶紧咬一口,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流,连手指上沾的红薯渣都要舔干净。

冬天没有农活,但也不能闲着,我得帮家里喂猪、挑水。猪食是粗粮和野菜做的,闻着不怎么好闻,但看着小猪崽吃得欢,心里也挺有成就感。挑水是个体力活,家里的水桶比我还高,我就用绳子把水桶绑短一点,挑着半桶水,一步一挪地从井边走到家里,肩膀被扁担压得红红的,也不喊疼,反而跟爹炫耀“我能帮家里干活了”,爹就会笑着摸我的头:“不愧是我儿子,长大了。”要是下雪了,就更热闹了,雪花飘下来,把院子、屋顶都盖得白白的,

我们就堆雪人、打雪仗,用胡萝卜做雪人的鼻子,用煤球做雪人的眼睛,哪怕手冻得通红,鼻涕流到嘴边,也玩得不亦乐乎。打雪仗的时候,谁也不认输,抓起雪就往对方身上扔,要是被雪砸到脖子里,冻得一哆嗦,反而笑得更开心,直到娘喊着“快回家暖身子”,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围着炉子烤手,喝着热乎乎的玉米粥,浑身都暖烘烘的。

学习上,我不做“学霸”,但也绝不做“学渣”。四十年前的教室,墙壁是土坯的,黑板是用墨汁刷的,桌子是木头的,上面坑坑洼洼,还刻着各种各样的字,椅子是长板凳,几个人坐在一起,稍微一动就“吱呀”响。课本是借来的,封面都磨破了,里面的字迹密密麻麻,还有上一届学生留下的笔记,我会把课本擦得干干净净,把笔记整理得整整齐齐,哪怕铅笔头短得握不住,也舍不得扔,套上一个笔帽,继续用。上课的时候,我会认真听讲,但也忍不住偷偷玩——把橡皮切成小块,当成“棋子”,跟同桌在桌子底下玩“跳棋”;

或者在课本上画小人,画老师讲课的样子,画小伙伴们打闹的样子,要是被老师发现了,就赶紧把课本合上,假装认真看书,老师走过来,就嬉皮笑脸地说“老师,我在看课文呢”,气得老师又气又笑,舍不得批评我。

考试的时候,我不求考满分,只要能考及格,不让爹娘操心就行。要是考得好,娘会给我煮一个鸡蛋作为奖励,我会把鸡蛋揣在口袋里,舍不得吃,带到学校跟小伙伴们炫耀一圈,再慢慢剥开吃;要是考砸了,也不隐瞒,回家就跟爹娘坦白,爹不会打我,只会说“下次努力点,能认识字、会算账就行”,娘会摸着我的头说“没事,庄稼人,哪怕读书不行,有力气、肯干活也能过日子”。我知道,爹娘不指望我考状元、当大官,只希望我能平平安安长大,做个踏实本分的人,这就够了。

我还要做个“护家但不逞强”的少年。四十年前,家家户户都不容易,爹娘每天起早贪黑,忙完地里忙家里,脸上刻着风霜,手上长满了老茧。我得学会心疼他们,放学回家,不先去玩,而是先帮娘喂猪、扫地、择菜,帮爹劈柴、挑水、整理农具。

劈柴的时候,我力气小,劈不动粗木头,就先劈细的,哪怕劈得胳膊发酸,也坚持劈完,看着堆得整整齐齐的柴火,心里暖暖的。要是弟弟妹妹哭了,我就给他们讲故事、唱儿歌,把自己省下来的零食分给他们,哪怕只是一颗糖、半块窝头,也绝不吝啬。要是有人欺负弟弟妹妹,我就勇敢地站出来,哪怕打不过对方,也绝不退缩,跟他们讲道理,实在讲不通,就拉着弟弟妹妹回家,告诉爹娘,不是我怂,是咱们穷苦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邻里之间,我要做个“热心肠”的少年。四十年前,邻里之间没有那么多隔阂,一家有事,全村帮忙。张家的麦子熟了,李家会主动去帮忙收割;王家的孩子生病了,赵家会送点鸡蛋、红糖过去。我要跟着爹娘一起,帮邻居家干活,

收割麦子、掰玉米、盖房子,哪怕只是递递工具、跑跑腿,也心甘情愿。要是邻居家的小伙伴没有铅笔、本子,我就把自己的分给他们;要是他们有困难,我就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我知道,咱们都是穷苦人,互帮互助才能把日子过下去,今天我帮了别人,明天别人也会帮我,这份情分,比什么都珍贵。

闲暇的时候,我会跟着村里的老人听他们讲故事,听他们讲过去的岁月,讲那些艰苦但难忘的日子,听他们讲做人的道理。老人会说“人穷志不能短”,会说“踏实做事,诚恳待人,走到哪里都不吃亏”,会说“日子再苦,也要笑着过”。这些话,我会记在心里,哪怕日子再难,也不抱怨、不气馁,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我会跟小伙伴们一起,在晒谷场上唱歌、跳舞、讲故事,哪怕五音不全,哪怕舞姿笨拙,也笑得肆无忌惮;我会把自己听到的故事,再讲给其他小伙伴听,把快乐传递给每一个人。

我不要做那个“急于摆脱穷苦”的少年,因为我知道,四十年前的穷苦,不是耻辱,是我们这代人的印记,是我们成长的底色。它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坚韧,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快乐,学会了抱团取暖。

我要坦然接受这份穷苦,在穷苦中磨练自己,在穷苦中寻找乐趣,在穷苦中学会担当。我要做个让爹娘放心的少年,做个让小伙伴喜欢的少年,做个穷得有骨气、穷得有乐子、穷得有温度的少年。

要是真能穿回四十年前,我就做这样一个少年。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踩着娘纳的布鞋,每天在田埂上奔跑,在教室里读书,在院子里帮着干活,在雪地里打闹。我会把每一口粗粮都吃得香甜,把每一件旧衣服都穿得体面,把每一次帮助都看得珍贵,把每一份快乐都记在心里。我会跟当年的大伙一样,在苦日子里扒拉着甜,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因为我们都是穷苦人,但穷苦从来不是我们的软肋,乐观、坚韧、善良,才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再也不用穿带补丁的衣服,再也不用为一口吃的发愁,再也不用在灶台边等红薯烤熟解馋。但我常常会想起四十年前的日子,想起那些苦中作乐的时光,想起那些朴实善良的人。要是真能回去,我还是想做那个“穷得有乐子”的少年,

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快乐,从来不是金钱能买到的,而是在艰苦的岁月里,依然能保持一颗乐观的心,依然能珍惜身边的每一份温暖,依然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而这样的少年,无论在四十年前,还是在今天,都是最可爱、最耀眼的存在。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