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周报76》:PPI连续32个月下跌,该如何去库存?
数据周报76(2025年7月1日-7日)
1.重要会议后,会不会再来一轮涨价去库存?
2.如何抓住稳定币、RWA的市场机会?
3.如何看待“大漂亮法案”?
4.中国未来会实施“单身税”吗?
5.中小银行“消失潮”是否会来临?
本周,A股市场上的钢铁、光伏等板块涨停,大众市场的一些商品也出现了大规模上涨。这引发了市场的猜测,认为政策可能会重复2015年那一轮涨价去库存的操作。然而,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先回看一下当年的历史,在2013-2014年期间,中国之前的4万亿投资收益率开始下降,负面效果逐渐显现。当时,上游商品(如煤炭、钢铁)和房地产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特别是央企和房地产行业,库存积压严重。到2014-2015年,房地产库存达到了历史新高。按照正常的经济学逻辑,去库存通常是通过降价来实现的。然而,当时尽管价格持续下降,产能和库存却越积越多。于是,在2014年底,中国推出了“供给侧改革”,采取了涨价去库存的方式。这种操作的核心是通过印钞创造需求。措施主要是2大类:棚改货币化:通过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拆掉旧房,创造购房需求。同时,通过货币补贴的方式安置居民,直接注入货币。央行为此专门设置了抵押补充贷款工具,从2015年开始扩张,到2019年,贷款规模余额扩张了约3万亿。如果按照货币乘数5倍计算,相当于注入了约15万亿的资金。基建投资: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和城投债大规模投资基建项目,包括高铁、公路、园区建设等。这些投资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消耗了大量的上游产能,特别是钢铁和煤炭。通过这些措施,房地产市场被迅速激活,房价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上涨,并带动全国房价大规模上升。房地产投资的扩张也消耗了上游的产能,央企的库存、产能和杠杆率都得到了有效降低。这一轮操作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但也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杠杆率大幅上升,居民房贷规模也迅速增加。再看当前的情况,PPI已经下降了30多个月,但上游产能仍然过剩。与2014-2015年相比,当前的去库存难度极大,时过境迁,当前已经没有当年去库存那时的客观基础。房地产市场:目前的政策思路是稳楼市,而不是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房价上涨来刺激经济。政府不希望资金继续集中在房地产领域,而是希望将资源投入到技术领域和新制造领域。基建投资:地方政府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压降债务,专项债和城投债的使用也更加谨慎。基建投资还会继续,但大规模的基建投资不太可能再次出现。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市场可以短期操作,但不适合趋势性持有。最近的几篇公开文章与周报中都着重讲了稳定币与RWA资产,很多社友表示有一些超前,所以有点没看懂。本期进行一些“白话式”的补充,并来聊聊普通人应该如何抓住稳定币、RWA的市场机会。数字金融是下一代金融市场,会涌现重大市场机遇,这也意味着可能产生一批“财富新贵”,社友们可以重点关注。最后3天
智本社 X 财新联名活动
(未到期的智本社会员与财新会员均可延期365天)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财经 周报 库存 数据 基建 产能 市场 稳定 房地产市场 操作 中国 重要会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所有内容加载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