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账号“吸粉”吗?

湘伴导读

你的账号“吸粉”吗?

这个问题,许多主流媒体的内容编辑、记者在深夜加班时,可能都曾默默问过自己。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流量为王”的算法世界里,一些扎实的采访、严谨的考证,到了网上连涟漪还没散开,就沉了下去。

一边是“我们的内容明明很好”的专业自信,一边是“为什么就是没人看”的深深无力。主流媒体究竟该如何做账号,才能在互联网上“破局”“出圈”?

带着行业的共同困惑,湘伴君来到了今天(11月12日)在长沙开幕的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现场。

11月12日在长沙开幕的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现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01

受众去哪儿了?

放眼望去,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的媒体机构都在新媒体“战场”上开辟了自己的阵地。这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迈出的一步。

然而,当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满怀期待地“建号”“运营”时,却发现现实有多么“骨感”。

“全媒体生产传播变革”内容创新论坛现场,安徽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总监吴薇,用一句话道尽了其中的辛酸:“使出了千钧力气,却感觉打在了棉花上。”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川源蹲点工作室”负责人杨川源,用“鸡排哥”式的节奏形容媒体人的日常,精准勾勒出主流媒体“缺人、缺钱、缺时间、缺流量”的现状。

深入剖析其中的困境,令人深思,也令人警醒。

那就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正在被流量挑战——全媒体传播要求主流媒体随时调整“眼睛”的焦距、切换“说话”的方式。

湘伴君对此深有体会。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字斟句酌,满腔豪情地想打造一篇“爆款”,结果却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两千五”。

阅读量上不去,“粉丝”数涨不起来,是因为我们的受众消失了吗?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

正如“爱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受众始终在那里,只是他们将有限的注意力,投给了他们觉得有趣、有用、有共鸣的内容。

一直以来,主流媒体深耕于专业领域,甚至专注于一些“高大上”的内容,这本身并没有错。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急速变化的互联网环境中,受众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被稀释了。

如果我们忘记去思考“屏幕对面那个人”现在想看什么、如何与他们进行“连接”,就真的可能滑向外界所质疑的“圈地自嗨”。

在“全媒体生产传播变革”内容创新论坛上,大象新闻副总编辑梁德宝分享了他们“从‘拆墙’实现‘破圈’”的心路历程:“拆”思想的墙、机制的墙、媒介的墙,抖音号“粉丝”已近4000万。

大象新闻副总编辑 梁德宝。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受众其实也在等待,等待主流媒体用有温度、有力量的方式去叩响他们的心门。

02

“涨粉”是关键吗?

“粉丝”,或者说受众,对媒体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他们是影响力的根基,是传播链的终点,也是价值反馈的源头。

回溯媒体融合这11年,其演进脉络,本质上就是一部不断追寻并回应受众的变迁史。

然而行至今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游戏规则”已然改变,“流量红利期”已经过去,“粉丝”也很难再是某一家媒体的“专属受众”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互联网的解构之下,即便是顶流的娱乐明星也难以做到人尽皆知。

对主流媒体而言,期望每条新闻都“广而告之”、每位主播都“家喻户晓”,更近乎是一种奢望。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校准对“涨粉”的认知:既要尽力连接并留住受众,更要超越单纯追求“粉丝”数量的单一维度,转向构建更深层的价值连接。

从2023年起,《中国青年报》持续耕耘“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报道,陪伴、记录、赋能基层青年的创新与奋斗。

据中国青年报社上海站负责人王烨捷介绍,报社联合相关企业推出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全国800多所高校的3400多个项目进入微创业线上专题展示,吸引了200多名投资人、专家参与,成功扶持了约200个项目。

这正是媒体价值的深刻转向,不再仅仅当故事的记录者、讲述者,更开始尝试做生态的共建者。

而从湖南日报社副总编辑蒙志军的分享中,我们见证的是一场从生产到传播的系统性重塑。

例如,在《寻找威廉·泰勒》报道中,面对时间久远、线索模糊的难题,团队从国内求证到越洋连线,一步步构建起完整的证据链,践行了对历史负责的考证精神。

而在《楹联里的湖南》策划中,记者为每一副楹联亲赴现场,足迹遍布全国。年过七旬的楹联专家贾克勤先生,甚至被这份诚意打动,从太原驱车数百公里赶往隰县,只为现场解联、共溯文脉。

这些探索,或许短时间内无法带来“粉丝”数的激增,但所构建的信任深度、所触达的文化厚度、所激发的社会回响,却能定义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也真正回答了“我们为何而传播”的根本之问。

03

好内容如何不“沉底”?

在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上,上海新民晚报社直播部主任晏秋秋的转型之路,提供了一种答案。

自2020年专注短视频创作以来,账号积累超500万“粉丝”,开创了“政策解读+民生服务”的内容模式,让“硬核”信息以柔软姿态走进寻常百姓家。

来自基层的探索,同样掷地有声。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虹,用“跨界、扎根、破壁、赋能、坚守”五个关键词,诠释了何为“新闻的生命力,永远扎根在基层沃土中”。

在“全媒体生产传播变革”内容创新论坛上,南方都市报社官微运营部总监李湘莹,则用“抓情绪、找差异、造IP”来回应传播之问。

这些来自不同“战场”的方法论,说到底,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用户意识”。

在今年九三阅兵的报道中,“新华社出图”火爆出圈,微博单个话题阅读量冲至10.7亿,热搜榜首占据超过10小时。

现象级传播的背后,既有国家摄影队的专业实力背书,更是“谋划+应变”的深度融合。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石锋介绍,“新华社出图”的产品设计,深刻践行了“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有什么”的运营理念——在微博评论区直接回应网友点图需求,迅速推出无水印壁纸,随后集结发布《“新华社出图”,震撼100张》……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石锋。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由此观之,当我们将镜头对准那些具体的人、鲜活的事,好内容自然会抵达它的受众。

还记得前段时间火爆全网的《“蹭饭”驻村书记董桂林:“蹭”面条子瞒不住了!》吗?

在“全媒体生产传播变革”内容创新论坛现场,大象新闻主创团队坦言,选题阶段就曾深陷顾虑:“拍摄干部去村民家吃饭,会不会被断章取义,甚至被贴上‘违规吃喝’的标签?”

几经斟酌,他们最终选择了直面现实:拍。

不是因为无所畏惧,而是源于一种更深层的信念:唯有真实、朴素的记录,才能打破预设的偏见。

这条视频全平台阅读量1.25亿,董桂林粉丝数增长265万,印证了真实的千钧之力。

有人曾说,“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主流媒体。“爆款”未必是唯一的标准,但勇敢走向“粉丝”的每一步,最后都会算数。


文 | 曹茜茜

编辑丨张子仪

一审丨邓晶琎

二审丨唐 婷

三审丨蒙志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科技   账号   媒体   受众   内容   粉丝   主流   新华社   记者   现场   楹联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